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幸福指數的困境

幸福指數的困境
于國欽
經濟指標皆有其極限,失業率無法反映隱藏性失業,物價指數看不出隱藏性通膨,平均薪資看不出薪資差距,GDP這項流量統計自然難以反映財富存量的變化。
調整指標的編製方式,雖可以突破一些指標的極限,讓我們接近數據裡的真相,但要完全突破指標的極限,看到數據裡的真相,則必須多方涉獵,細心揣摩。
經濟學家顧志耐與史東兩人,於1940年代結合商品流量法、複式會計借貸原理建立了今天國內生產毛額(GDP)的編算基礎,此後GDP一直是各國用來衡量經濟的最重要指標。
今天各國所公布的經濟成長率,其實就是實質GDP的成長率,而已開發國家的分野通常也會用人均GDP來衡量,這使得各國執政者醉心於追求指標卻忘了編製GDP的初衷,是以近三十年來托賓、史蒂格利茲、沈恩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皆主張另尋指標來衡量國民生活的福祉。
GDP到底有什麼缺點?略而言之,GDP無法呈現生產活動對自然資源、環境品質的衝擊,也無從看出所得分配的變化,從而經濟成長愈高,伴隨而來的卻可能是環境污染的擴大,自然資源的折耗,貧富差距的惡化,使得人們的福祉流失。追求經濟成長本欲讓民眾幸福,結果卻適得其反,因此二、三十年來各方屢屢有改革之呼籲。
新指標揚棄量的變化
在這些改革的聲浪中,有人主張編製國民福利淨值(net economic welfare)、有人建議發布綠色GDP、還有些國家編過國民生活指標,近來國民幸福指數當紅,這些新指標揚棄了量的變化,而希望測出質的改善與否。
以綠色GDP而言,為呈現生產活動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編製了自然資源折耗與環境品質質損這兩本帳,以2011年的台灣為例,GDP13.7兆元,扣除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衝擊之後,綠色GDP13.6兆元。
綠色GDP的邏輯很簡單,就是希望各國政府不要為了追求經濟成長而恣意污染、消耗自然環境,期望藉此引導經濟良性循環,可惜的是,經濟學家雖用心良苦,但迄今有關自然資源折耗衡量的範圍,估計的方式,國際間仍有諸多爭議,如此綠色GDP還有幾分代表性?不言可喻。
再以幸福指數而言,包括日本、法國及英國都有編製類似指標,2011OECD首度發布美好生活指數,這項指數綜合了環境品質、健康狀況、主觀幸福感等11個領域20項指標,擬藉此瞭解人們的日子是否愈過愈幸福。
幸福指數 各國主觀認定
幸福指數立意雖佳,但如何把幸福量化為指數又是一大難題,該綜合哪些領域才能精確的估出幸福感,依然是人言言殊。即使大家都依據OECD版本,但這11個領域最後綜合成指數該簡單平均或加權平均?如果要加權,各領域的權數如何決定?亦難有準則,如此幸福指數的編製但憑各國主觀認定,能否準確測出民眾的幸福?不無疑問。
長期以來,經濟學家總覺得GDP有瑕疵,因此總想設計出新指標取而代之,然而這些新指標在編製時所面臨的困境更甚於GDP。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一項指標是完美的,由此可知,今天該改革的不是GDP,而是執政者的心態,只要心態正確,GDP依然是最佳的總體指標,何需幸福指數?何需綠色GDP
我國國民幸福指數的架構
領域
指標
環境品質
空氣污染;水質滿意度
公民參與政府治理
投票率;法規制訂諮商指數
健康狀況
零歲平均餘命;自評健康狀況
主觀幸福感
自評生活狀況
人身安全
故意殺人致死發生率;自述暴力受害比率
工作與生活平衡
受僱者工時過長比率;每日休息及生活起居時間
居住條件
平均每人房間數;居住消費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所得比率;有基本衛生設備比率
所得與財富
每人可支配所得(PPP);每人金額性財富(PPP)
工作與收入
就業率;長期失業率;全時工作者平均年收入(PPP);工作保障性
社會聯繫
社會網絡支持
教育與技能
教育程度;預期在校年數;學生認知能力
資料來源:主計總處
2013-03-10 工商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