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真實的台灣

真實的台灣
范疇
究竟哪個台灣才是真實的台灣?電視上所報導的台灣,還是電視沒有報導過的台灣?
在台灣,若只看電視會覺得台灣已經無藥可救,半年內就要解體了。問題是,這種「電視感」已經持續了10幾年,而台灣還在這裡。因此,許多人得到的結論是:電視中的台灣不是真實的台灣,你不要被蒙蔽了,台灣的可愛及生命力存在於電視沒報導的地方,而且生生不息。文化部長龍應台最近在香港的演講中,特別強調了這一點
對於電視中台灣的真實性,還有另一派觀點。這派人也已經厭惡政論節目中對政府任何政策的窮追猛打,以及新聞節目的綜藝化。但是,他們的角度與前一派很不一樣。
他們認為,電視名嘴、記者所批判的問題都是真實的問題,但是已經淪於為批評而批評,只有氣急敗壞而無中心思想,或已淪為表演。他們認為,這些真實的問題若再長期膚淺對之,台灣的可愛及生命力將無以為繼。
持上述第一類觀點的人士,有某種共通性:多在體制內工作,多生活在台北,多數長期不搭捷運或公車。持第二類觀點的人士,則多不在體制內工作,雖住在台北但時時跑透全台,不藍不綠,日常接觸三教九流
對於第一類觀點,不妨稱為樂觀派,第二種觀點則可稱為務實派。至於那些電視中的人物,稱為悲觀派並不為過。任何社會中都會有這三派人,也只有三派俱全,才稱得上一個健康的社會。
然而,為何台灣在三派俱全的狀況下,空氣中卻彌漫著不安全感和焦躁?
原來,所謂不同觀點下的健康社會,還有一個前提。就是不同觀點或派別之間,至少能夠看到「別人」觀點背後的真實性,可以不同意,但不能說它不存在。
而在一個不健康的社會中,不同觀點呈現撕裂現象。一派只看到別人觀點中的造謠、言過其實的成分,而拒絕承認,謠言及過激言論下有真實;另一派則只看到對方觀點中的粉飾太平、維護體制的成分,而看不到粉飾與維護背後還有積極進取的元素。
當一個社會中菁英之間的爭辯,流於高中式的辯論比賽,這個社會就病了。高中辯論的規矩是,只說對自己有利的證據,絕不能絲毫認可對方所舉的證據。成年人在解決實務衝突時,講究的是找出各方觀點中的最大公約數,然後解決問題
毋庸置疑,台灣愈來愈高中生化了。從總統到部長到政敵到名嘴,每個角色的第一反應都是高中辯論士的反應,相互激盪之下,樂觀派被迫只能說樂觀,悲觀派被迫只能說悲觀,再真實的議題,最終也不可避免地淪落成為茶杯內的風波。
所有關於台灣前途的關鍵性議題,老早就已經被某方提出,卻經年累月原地打轉,正反的觀點愈來愈犀利、各自的證據愈積愈多,然而「高中生們」缺乏尋找最大公約數的能力。
台灣用以蔽體的大衣, 新衣穿成了破衣;台灣用以謀生的經濟,原湯一再回鍋,熱豆腐熬成了老豆干。
台灣為什麼會陷入高中生辯論式的撕裂境況?過去說是「族群認同」或「國家認同」所致,但在世代演化之下,這層原因已經不足以解釋台灣內部觀點的撕裂。
經濟資源上的分配問題,應該是目前及未來撕裂的主因。利益及地位身分上的「已擁有者」,一貫傾向於樂觀,認為什麼問題都遲早找得出解決方案;「未擁有者」則傾向於認為結構已經僵化,難以翻身的悲觀。
台灣的真實挑戰,在於如何擴大「已擁有者」及「未擁有者」間的模糊地帶,這模糊地帶愈大,社會就會愈健康。
吊詭的是,當人們說不出「真實的台灣」的時候,可能那個台灣就是健康的台灣;但是當幾派人聲嘶力竭斷言「這才是真實的台灣」的時候,台灣就是一個生病的台灣。

2012/12/1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