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台灣長期經濟 不必悲觀

台灣長期經濟 不必悲觀
張忠本/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資深產業顧問
政客與名嘴將台灣經濟批評的一文不值,實際未必如此不堪。今年經濟不振的短期因素是歐債危機,各國經濟成長都滯緩,台灣也不例外。而長期的癥結與展望又如何呢?
依我來看,經濟不振的長期癥結,共可從以下4個方向分析:
1)外銷導向:
台灣出口依存度高達67.28%,幾乎是全球最高,某些產業外銷更占九成以上。當全球不景氣來臨,世界出口市場萎縮,出口依存度愈高的地區,受創愈嚴重。
2)產業外移:
中國經濟崛起,台商工廠紛紛西遷。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率,自2000年的13.3%,升至200947.9%;資訊電子同期間更從25%升至82%。業績雖在台灣,就業機會卻在大陸。
3)閉關鎖國:
戒急用忍12年之久。兩岸不相往來,在國際政治現實下,台灣地位日漸孤立。各國間紛紛簽訂FTA,雙方貿易享有關稅優惠,台灣因此失去競爭優勢。與自由貿易協定(FTA)夥伴貿易占總貿易額,台灣遠不及南韓、中國、東協十國、印度和日本。
4)投資障礙:
台灣投資率逐年下降,從1990年代28%,降至民進黨執政時期的23%,目前更只有17%。投資不振與社會民情也有關,如石化業近年最大的國光石化數千億元的投資案,因強烈環保意識而取消。新加坡近年賴以繁榮成長的「博弈」事業,在社會輿情壓力下,也遭澎湖地方否決。其實新加坡的博弈只占5%,而其他95%是國際休閒、觀光帶來的收益。
雖然如此,展望台灣經濟的前景,尤其從全球經濟表現來看,仍有下列幾項好的徵兆:
首先是歐債危機出現曙光。月德國憲法法庭決定支持「歐洲穩定機制」(ESM),為歐元區設立永久性紓困基金,除掉最大障礙。歐洲央行也宣布,在特定狀況下,會無限制地買進歐豬國債券。
這些決策的意義在於:歐洲能建立起一個更持久的貨幣聯盟,且歐洲央行願意成為危急時最後的借款人。歐洲危機可能因此進入正向循環:投資人對於歐元會崩潰的預期下降;主權國家公債殖利率回歸常軌;債務國的財政改善;最後實體經濟復甦。
接著是中國大陸的情勢,未來20年「保8」不是難事。中國大陸有「後發優勢」,根據林毅夫分析,2008年依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大陸的人均所得,只有美國的21%而已,這相當於1951年的日本,以及1977年的韓國的水準。日本自1951年起的20年,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平均9.2%;韓國從1977年起20年,則平均成長7.6%。而中國大陸在未來20年,將持續成長8%並不困難。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是:資訊電子仍在創新成長中。尤其平板電腦及智慧型手機市場,正方興未艾,預計2013年智慧型手機將出貨8.3億支,成長20%,智慧型手機除組裝外,還有許多零組件大多控制在台商手中。此外,平板電腦、Ultrabook及大陸平價手機盛行,都將帶出另一波的創新型需求。
最後要談的,是美國經濟正在緩慢復甦中,例如失業率下降、消費成長、出口增加等。
此次歐債危機引起的經濟衰退,與2001年網路泡沫化、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的負成長情況相比,還不算最壞,過去更糟的日子,我們都挺過來了。如2009年最壞景氣過去後,2010年台灣經濟成長10.7%以上。因此,對來年經濟無需過度擔心,更不必太在意名嘴與政客的危言聳聽。

2012/10/10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