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拚出口 先消除不確定因素

拚出口 先消除不確定因素
本文由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所長楊家彥口述,記者葉小慧採訪整理
台灣進、出口雙雙告捷,對外貿易呈現健康走勢,近期國際市場氣氛也顯見好轉,從實質面觀察,主要消費市場當中,美國看得到雖然緩和但愈來愈趨穩定的數字,是比較正面的復甦趨勢,日本和歐洲狀況不理想,中國大陸市場也無法立刻解決生產過剩、房市泡沫的問題;大陸市場生產過剩,意味著台灣出口到大陸的部分,很難在短期內看到顯著改善
目前來看,景氣復甦的趨勢是緩和,但不是全面性,在這樣基本面下,台灣出口的復甦,就不會立刻看到驚人的改善,上半年的階段,通常不是我們的出口旺季,預期會出現微幅的成長。
整體觀察主要經濟體,比如中國大陸,有很大比例是出口到歐洲市場,在歐洲經濟沒辦法改善的情況下,中國出口就無法好轉,就不可能大量從台灣進口。換句話說,基本面的改善是緩慢的,無法一夜之間看到明顯改善,沒辦法預期快速的復甦,而是會看到溫和的復甦。
台灣今年出口應該會是緩和的改善。因為目前看來日圓應不會再急遽貶值,已經進入第二階段,亞洲出口國也不會展開貨幣戰爭,大家出口狀況等於差不多,不會受匯率顯著影響。
不過,反觀台灣自己,國內反而有不確定因素可能影響今年經濟成長。第一個重要原因是核四公投,因為結果是不確定的,行政院本來寄望今年在招商部分,台商投資能顯著增加,台日合作上也讓日本投資顯著增加,但核四公投的舉行,可以預期國內投資或是對外招商,投資者的投資意願會變得較低,都傾向暫時觀望,直到不確定因素解除,才可能有明確動作。
其次,是台日合作的腳步可能放慢,畢竟日圓的貶值,是日本對海外投資非常不利的因素。日圓已經貶值相當的幅度,對於日本尋求委外代工,或者和外國企業的合作,不是非常的有利,因為日本境內原物料變得相對便宜,比較不會增加對外採購或投資的規模。
台灣今年除了出口緩和成長,投資面有著不確定因素影響,內需消費部分的成長也可能有限,除非中國大陸有陸客來台進一步的促進措施,否則從內需面來看,台灣薪資成長不會很快,頂多呈現溫和復甦的狀態。綜合出口、投資、消費幾個方面來看,今年經濟成長恐無法顯著改善。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現在不需要再做短期刺激、寬鬆和擴張的短期措施,只需要穩穩做一些長期結構調整。這時反而要留意,去年底強調今年要再調高的電價,以及預定要調高的基本工資,這幾項可能增加企業營運成本的政策,都應該進行動態的觀察,看後勢的發展再決定,如果情況不是很好,不必執意於一定要推動。
所謂長期結構的調整措施,比如企業創業環境、人才問題、土地問題等,這些結構調整問題都應持續進行,特別是相關法規的鬆綁,比如自由經濟示範區,相關的許多法規鬆綁都應該要加速。
許多正在執行的措施也需要重新檢討。例如證所稅,對早期投資環境是有傷害的,又例如健保補充保費,許多都是當初國會很粗糙的決定,都是非常不理想的措施,應該加速檢討,需要調整就去調整。

2013/03/08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