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務實技職教育 經濟穩定基礎

務實技職教育 經濟穩定基礎
劉彥蘭/台灣大學地理所博士,目前任教於大學通識中心
全球高級人力的就業難度越來越高,教育單位開始思考是否要回歸務實教育制度。兒子曾在荷蘭就學,因此我對該國的學制有些了解。在荷蘭,國中起開始分為技職與學院兩類,讓孩子盡早開始朝向適合他們的性向發展,而此兩類也不是絕對性,尚有彈性存在。假若孩子想從技職轉入學院,或從學院轉入技職體系均可,但是得降級學習。
再來看看台灣現階段的台灣教育體制,得要到高中,甚至到大學後,孩子才能選擇他們的興趣。我們起步已經比歐洲國家晚,若這段期間選錯系,又得浪費數年光景重新開始。
治國的籌碼絕不是只是靠束之高閣的SCI撐起,若沒有熟練的技術與工藝,甚至科技等應用學科,這樣的訓練恐會培育一些眼高手低的下一代。荷蘭飛利浦、瑞典VOLVO與德國的汽車工業在全球產業上能一直保持長久的業績水準。更且,當2011年歐債危機發生時,這些國家經濟仍能抵擋風暴,就是靠紮實的技職體系,不一味追求文憑的教育理念是他們能提升就業的關鍵,青年失業率7.9%的數字比日本的8.5%與台灣的13%都來得低。
近十年來,台灣教改下的不重視職能,也反映在另一個與民生有息息相關的技職,農校。回顧過去五十年來,台灣農業成功的扮演了「經濟之母」的角色。逐年下滑,至民國80年,純農校僅有六所,農工職業學校十八所,學生人數18,170人,占所有學生3.8%。目前還堅持用純農校招生的僅剩下台中高農、花蓮高農等校。專科和技術學院已消失,而農校也紛紛改成綜合高中,面對基層農業人才培育的潰堤,糧食生產與人才,只在幾所大學設置系所培育,面對全球糧食危機的壓力下,台灣的糧食安全勢必面臨高度挑戰。
荷蘭位於西歐最貧瘠的土地,原來傳統農業作物如馬鈴薯、甜菜等,產量仍然不能滿足本國的糧食需求,必須自其他國家輸入,但政府有心建立花卉王國的明確目標下,荷蘭花卉產業建立其獨特性、完整性、系統性的花卉生產體系,生產良好農產品,行銷世界。且以高度資本及技術密集,造就荷蘭是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在農業教育上,荷蘭農業實用技藝訓練學校具有設備新穎、實用之優點,習者受訓後即能投入農業之產、製、銷等工作,此等性質之機構在荷蘭依地區之特性,分設十一所之技藝訓練學校擔任農業現代化之實用技術訓練,優先提供各級學校使用,避免教育經費之重複及分散。
電子產業、汽車工業或農業只是幾個例子,務實教育制度以及多元入學的培養出來的人才,是西歐與北歐高所得國家經濟穩定的基礎。現今純科學與應用學科孰可治國,台灣教育者請深思。

2013-02-07中國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