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簽署經貿協定的衝擊 地方政府了解嗎?

簽署經貿協定的衝擊 地方政府了解嗎?
陳志強、韓天德/工研院IEK政策組經理、英國羅浮堡大學經濟系博士候選人
五港一空的施行、自由經濟示範區的劃定、兩岸服務業貿易與前陣子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簽署陸續佔據近日新聞版面,反映出台灣為貿易自由化所做的努力。貿易自由化所帶來的貿易協定簽署,不論台灣內部意見為何,已是各國努力的目標。以韓國與新加坡為例,兩國皆與歐盟、美國、日本完成FTA簽署,連同其他已生效的自由貿易協定,韓星兩國的經貿協定已分別占其貿易比例的53%61%。反觀台灣,若不計算ECFA,已生效的貿易協定國家幾乎全部集中在中美洲,即便加上近期生效的台紐雙邊貿易協定,台灣的經貿協定貿易涵蓋率都僅有0.35%
自由貿易協定對簽署國的各級產業皆會帶來程度不一的衝擊,國內目前所見分析,大多以全國為單位。然而,中央政府政策效果分析範疇能否細緻到縣市,對政策的成敗至關重要。前述各項自由貿易政策,以全國來看,如何衝擊產業是重要的課題,但對區域與縣市經濟環境的影響亦不可忽略;尤其是縣市的產業與勞動市場衝擊評估甚為重要,否則政府如何知道簽署貿易協定所帶來的產業機會與損失在哪裡,就業機會與失業又如何分布。全國與縣市的產業與勞動市場衝擊評估,皆關乎中央政策的制定與搭配。若缺乏縣市層級的衝擊評估,中央與地方如何能取得協商合作的依據?又如何合理分配資源呢?
TPP為例,依據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透過「全球貿易政策分析系統」(Policy Oriented International Trade Scheme, POINTS)的分析結果顯示,若將台灣分為北中南東個區域,加入TPP後,從區域的產業總產值來看,受惠最大的將是南部地區,即嘉南高屏等四縣市,其區域總產值將可增加超過成,其次為中部與東部地區,北部雖受惠最少,總產值亦可增加超過4%
若進一步評估各縣市所受影響,可以發現高雄地區受益最多,尤其是前高雄縣,其產業總產值將可以增加超過兩成;受益幅度最低的是新竹市。此結果與一般印象相當不同,台灣的農業經常是貿易開放過程中所受爭議最大的產業,加上農業大多分布在台灣的南部與東部,因此公眾對貿易開放的直覺疑慮經常是南部縣市將會受到傷害,但在強調全面開放的TPP架構下,據研究南部地區反而獲利最多。搭配產業的分析,再進一步往下探究更可以發現,加入TPP後,即便是農業亦可獲利。最後再輔以縣市內的產業產值變動,即可解析出加入TPP後,各縣市所受衝擊最大的產業為何,獲益與受損的產業又各是哪些。
然而,若台灣未能加入TPP,台灣整體的產業總產值會衰退。以區域而言,東部地區受創最深,繼之為中部地區與南部地區,北部地區的產值則仍會微幅增加。以縣市而言,若未加入TPP,雖然中部地區的產業產值會減少,但台中的產值卻會增加;北部地區的產值雖會增加,但桃園的產值卻是減少的。搭配產業分析可以發現,台中的產值雖會增加,卻是依靠少數產業產值的大幅增加獨撐大局,多數產業仍會衰退;桃園的產值雖減少,但仍有少數產業的產值會成長;其餘縣市都有類似情況。
 與全國性的分析相比,即可理解區域與縣市衝擊評估的重要,因為地方所受衝擊的程度,有時是倍數於以全台為衡量基準的評估結果,主要獲利產業與受損產業也各有不同。這樣的分析還可以進一步往下衡量所受影響的工作人口,從而在了解經貿政策如何影響全國與區域產業的同時,掌握就業市場的脈動。
TPP可以如此分析,服務業貿易同樣可以,不知政府對自由貿易政策的事前評估是否完善?能否掌握區域產業所受的衝擊?地方政府是否了解縣市內與鄰近區域產業所受影響?中央與地方準備好因應就業市場所受的衝擊了嗎?

2013-09-12工商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