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股市慶祝行情的虛與實 / 日本無限期量化寬鬆的風險

股市慶祝行情的虛與實
劉憶如/台大兼任教授(本文轉載自21世紀經濟報導)
最近許多經濟指標顯示正面訊息,雖然整個世界仍運行在「雙軌制」的不同復甦軌道上,但股市卻已展現慶祝行情。去年第三季起,各國股價陸續回升反彈;最近尤其在日本無限量寬鬆貨幣政策的激勵下,股市上漲更加猛烈。一時之間,幾乎讓人質疑,如果印鈔票能夠是所有問題的答案,那為什麼不儘早實施「競相發鈔」的策略?
去年月至今,德國股市上漲22.32%,港股上漲21.67%,日經指數上漲20.65%,其他各股市上漲幅度分別為:新加坡13.25%、美國道瓊8.34%、台灣6.93%、上海綜合6%,以及韓國5.5%;這些漲幅顯示最近的慶祝行情,當然絕對不僅源於日本的寬鬆政策。全球經濟的實體表現,加上日本「安倍經濟學」創造出的大量想像空間,合成了今年以來真實與虛幻交錯的股市行情。誠如國際貨幣基金總裁拉加德所說:「2013,是一個『不成功,便成仁』的年度。」
實體面,今年終於暫時擺脫干擾許久,歐元是否會解體的大問題。雖然日後風險其實還在,但至少在去年月後,歐洲央行以「無上限購買歐元國公債」的大手筆,究竟鎮住了市場的恐慌。最清楚的指標就是各「問題歐元國」公債利率與德國公債利率差距的大幅縮小。例如義大利公債利率差距自去年7月的5.3%,下降至日前(今年125)2.6%;西班牙在同期間也自6.4%,下降至3.4%
其次,去年年底告急的美國財政懸崖,亦在今年月前,暫時解除危機。原先美國共和民主兩黨同意的「暫緩兩個月」的決議,峰迴路轉地決定不要以「互相威脅」的政治惡鬥,而是以協商的方式,尋求共識。這塊大石頭暫時放下之餘,更有一些基本經濟數據,尤其房價回溫,銀行貸款增加等訊息,使美國的復甦愈看愈真。
同步地,各種消費者信心指數也都上升。從細項分析可見,消費者不僅感覺到春雁腳步已近,更對於歐洲,美國政治家們,居然在吵吵鬧鬧當中,有辦法想出一些解決方案,感到一些安慰與寬心。「天就算要塌下來,總有人頂著」的安心,也是目前支持市場的一股力量,只是,必須再說的,其實問題都還在,只是目前也只能且走且戰,期待歐美正向循環的發生吧。
但另一方面,今年卻輪到亞洲情況不明了。日本帶動的日圓貶值會如何發展,實是未知數。日本自1960之後長期維持貿易順差,但去年日本卻創下高達6.93兆日圓的貿易逆差,為去年日本GDP1.3%。身為全球三大國際貨幣之一的日圓,過去年多來成了歐美大量發鈔後的資金停靠站,也因此升值幅度遠高於日本經濟實力,也遠高於競爭對手的韓國。日圓的大幅升值,雖不是造成貿易順差由正轉負的唯一理由,但當然究竟傷害了日本出口競爭力。日本在這樣的情勢下,目前展開反擊,威力不容小覷。
針對日圓的貶值政策,日本上周強烈回應各國批評,強調安倍政府最優先的政策目標為對抗通縮,以及重振經濟;日本的無上限寬鬆貨幣也因此只是必要的政策手段。針對德國對日本的指責,日本尤其反駁表示,德國搭著歐元貶值順風車,從中獲取貿易出口利益,是最沒有資格說三道四的。日本的回擊當然有合理之處,只是日圓的貶值政策,引發的爭議顯然更已超出亞洲範圍。
除了去年下半全球股市陸續的反彈外,最近股市的反應,亦清楚顯示市場對日圓大幅貶值效應的期待。去年12月至今,日圓一路貶,日股則一路漲。兩個月之間,日經指數漲幅15.21%,僅次於上海綜合的19.43%。短期之內,貶值除帶來出口優勢外,股市效應更讓其他國家備感壓力。
但事實上,對出口具中長期影響效力的,並非「名目匯率」,而是「實質有效匯率」。當名目匯率貶值後,因為進口物品價格上升,若再加上通膨預期,帶動國內物價上漲,就會造成製造成本增加,而對出口不利。另外,若其他國家進入相繼貶值狀態,當然就更降低貶值效果了。
因此,整體的效果究竟會如何,目前還很難預料;但以最近國際股市的熱烈反應看來,慶祝行情已然開始。慶祝理由的虛實之間,還是只能待時間揭分曉。
2013/01/31 經濟日報】
日本無限期量化寬鬆的風險
劉憶如/台大兼任教授
從日本「無限期量化寬鬆」政策,看見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晉三對抗通縮的決心;但令人憂心的,卻是其後可能引發的各種風險。日本政策宣示才剛出爐,即遭到諸多國家強力批判,一時之間,日本貨幣政策成了眾矢之的。
其實,日本當然不是第一個進行「量化寬鬆」,或甚至是「無上限」量化寬鬆的國家。2008金融海嘯後,歐美的量化寬鬆早已做過好幾回,甚至去年12月下旬歐美都已提出「無上限」量化寬鬆。因此,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如果歐美可以,為什麼日本不行?」
歐、美、日宣布「無上限量化寬鬆」時,各有不同的附帶條件。歐洲央行承諾:「若歐元國政府撙節財政,歐洲央行就願意無上限地購買該國公債」;美國的條件是「量化寬鬆,直到失業率下降至某一水準」;因此,量化寬鬆雖有副作用,但如果換到政府的節約,或失業率的下降,倒也不失為好的政策。
對照之下,日本的目標則極為不同,因為日本宣示:「進行量化寬鬆,一直到通膨率達到2%時,才會停止」。以「創造通膨」做為政策目標,雖有日本的苦衷,但卻仍是險棋。
日本長期以來是全球通膨最低的國家,甚至常陷入通縮。許多人將日本消費與投資不振歸責於通縮,認為是因為物價下跌所以造成觀望;過去廿年來,也因此一直有經濟學家建議日本創造通膨,藉以提振消費投資與景氣。所謂安倍經濟學,也是基於這樣一個理念。
但是,安倍經濟學之風險,就在於擔心是否會「偷雞不著蝕把米」?如果安倍的政策的確引發了通膨,但消費者不但沒有因此「加快腳步消費」,反倒因為擔心通膨侵蝕了財富,因此更加節衣縮食,那麼日本就可能陷入「停滯通膨」的窘境了。
另外,日本量化寬鬆的宣示之所以犯眾怒,當然就是大家皆不樂見因此造成的日圓貶值了。基本上,一個國家的幣值原應反映經濟基本面,但自2008金融海嘯爆發至去年十二月的日圓高點,日圓相對於美元升值32.62%,相對於歐元更升值了48.91%;對照同一段期間的韓元兌美元,則僅升值0.22%。最主要的理由,一方面源於歐美反覆量化寬鬆所創造出的巨額國際資金;另一方面也源於身為全球主要三大貨幣之一的地位。因此,日圓2008至今的升值,是國際金融大環境所造成,並非反映日本經濟的實力。
儘管如此,日圓的升值卻造成出口及順差的大幅衰退;去年一至十一月間,日本產生六兆日圓(730億美元)的貿易赤字,是日本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情況。在這樣的情勢下,安倍決定藉著量化寬鬆引導日圓貶值,實也不令人訝異。
只是,匯率的升貶究竟是零和遊戲。貶了日圓,幫助了日本企業,但卻又傷到了誰?1930全球大蕭條,拖了十幾年才陸續復甦;後來回顧檢討,公認當時陷入貿易保護主義、各國競相施行各項與鄰為壑政策,該負很大責任。這也是因此這一次2008海嘯一爆發,世界各國特別呼籲彼此須互相約束,不可重蹈1930覆轍之緣由。

但如今,在安倍晉三大膽激進的政策下,全球貨幣戰或貿易戰的可能性,已大幅提升。另外,安倍強勢公然介入央行決策,亦顯示所謂「央行獨立性」,並不在安倍的字典中。只是,在央行無法維持獨立性之後,沒有人知道日本是否會以印鈔票的方式,來支應日益困難的日本財政。尤其即使日本政府債務餘額已達GDP200%,安倍卻仍在今年一月十一日,通過了1,170億美元(總數2,267.6億美元)的政府投資,往後日本若真的印鈔票還債,就更有衍生不完的問題了!
2013/01/25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