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商會白皮書:台灣經濟
決定性的一年
記者劉俐珊/台北報導
台北美國商會昨天公布「2013台灣白皮書」指出,台灣當前經濟處於十字路口,未來一年將是「決定性的一年」,這一年所做的決定,將攸關台灣經濟前途。
美國商會白皮書以「台灣經濟何去何從?」為題,直言建議馬英九總統「拿出政治意志,並發揮政治技巧」,即刻採取行動,化解挑戰。台灣經濟今年第一季表現不佳,且和預測相去甚遠,要從全球性衰退中復甦顯然並非易事,也不會很快發生,在出口市場沒有強勁復甦情況下,台灣政府需要加強努力,為國內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美國商會會長余智敦(Alan
Eusden)表示,當台灣小碎步前進時,其他亞洲競爭國家早已邁開大步,把台灣拋得遠遠的;區域內的其他國家在快速發展,尤其是南韓,中國大陸的發展速度也越來越快,台灣若不採取果斷的行動,未來將會很難追趕。
白皮書指出,台灣基本面包括勞動力整體水準、管理人才、製造技術與科技能力與法治,仍具相對優勢。不過,若要證明台灣是否真的具有國際競爭力,關鍵在於國內外企業在台灣投資的資金;從國際競爭力主要指標,即外國人直接投資金額來看,台灣「表現欠佳」。美國商會指出,台灣有三大必須正面因應的主要挑戰,包括:
一、找出具有說服力的方法,讓國內外企業認為台灣是投資的理想地點,不會想要到其他地方去投資。近年台灣民間投資並不活躍,要活絡經濟,就必須吸引更多投資,以創造就業機會,政府也可以收到足夠稅金,推動公共政策。
二、讓台灣參與正在建構的區域貿易組織,特別是跨太平洋夥伴協議,以維持台灣產品和勞務的競爭力,並避免經濟孤立這個可怕的風險。
三、確保台灣有足夠的基礎設施,特別是電力供應,以支持經濟成長。目前對於核四是否廢除的辯論,不管結果如何,台灣都必須要能夠以合理的成本持續提供充足電力,否則未來只能面對經濟衰退的命運。
美商會示警:跛鴨效應 馬須立刻行動
台北美國商會昨天公布「2013台灣白皮書」指出,馬英九總統第二個任期已超過一年,再過一年,「跛鴨總統」效應會開始變得非常明顯;因此未來十二個月的行動,對於形塑馬政府的歷史定位,將具有決定性作用。
美國商會會長余智敦(Alan
Eusden)表示,「跛鴨」意在示警,馬英九總統拚經濟時間所剩不多,馬政府須「立刻行動」。
美國商會呼籲,馬總統應發起一場全國性造勢,讓國家準備好迎接經濟發展的下個階段;最主要的目標應該放在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協議),確保台灣能夠與區域及全球經濟結合。
白皮書建議,政府應成立一個高層級的競爭力專案小組,精確提出台灣在政策和法規究竟如何改善;接下來必須採取實際行動,爭取大眾普遍支持,確定專案小組提出來的建議能夠執行,並且不容受到官僚怠惰和特定團體的狹隘利益妨礙。
白皮書指出,台灣是海島經濟,須一直放眼天下,而且出口占了國內生產毛額的六成以上,貿易自由化對台灣是利多於弊。
美國商會表示,台灣若能同心協力展開造勢,加上準備完善的應變計畫確保能源供應,台灣將能蓄勢突破目前的低迷局面、掌握新的契機;不過,這項造勢必須由產生急迫感開始,現在就必須有所行動,否則將發現「大勢已去」。
閱讀秘書/跛鴨效應
跛鴨效應(Lame
duck)是政治學名詞,指民選官員接近任期屆滿,又無法連任時,其政治權力將大幅下降,在此時推動的政策恐面臨較多阻礙。
不過,在跛鴨狀態下,有時因無後顧之憂,也可進行更大膽或不受歡迎的政策決定。
美商問:若棄守核四
有替代方案嗎?
台北美國商會會長余智敦昨天表示,美國商會對核四是否應續建並沒有立場,但台灣政府必須考量,台灣全民公投結果若決定棄守核四,政府立即可提出的電力供應配套方案為何,「但目前都還沒看到」。
白皮書特別提及,如果公投結果是停建龍門電廠,政府也務必要準備好立即替代解決方案,以滿足台灣的電力需求。
白皮書警告,如果馬政府不把握契機,提出妥善的能源應變計畫,在推動經貿自由化又持續「慢半拍」,台灣當前經濟低迷困境勢必難以突破,只會落得「大勢已去」局面
美國商會白皮書指出,台灣基礎建設充足與否令人堪憂,電力供應就是一例,未來台灣供電能力是否足夠,「還有很大疑問」,因為能源規畫已納入核四兩千七百萬瓦供電預期。
此外,經濟部能源局擬推動,大型投資案在開工前,除了要通過嚴格的環評外,還要進行「能源審查」,美國商會也主張應該廢除。
所謂能源審查,是指工程預期耗電量若超過地區供電能力,計畫將被否決。但美國商會指出,這項政策未能認知獨占性公用事業(即台電)有義務滿足電力需求,將增加未決計畫不確定性,將妨礙投資。
經濟部次長杜紫軍表示,台灣能源進口比率高達98%,政策已不鼓勵高耗能產業大量在台投資,凸顯能源管理必要性,且能源審查於法有據,規定於「能源管理法」中。
杜紫軍說,目前還沒有個案,但未來將簡化審查程序、縮小對業者影響,其實大部分行業都不需經過此道審查手續,惟耗能產業例外,不僅用電量,用水量也在審查之列,「不要等蓋好才發現沒電、沒水,問題反而更大」。
【記者楊湘鈞/台北報導】核四公投案可能於立法院臨時會闖關。行政院長江宜樺昨天指出,對各種公投結果已有心理準備,如果過半民眾投票決定停建核四,「會負起政治責任」;全民也要有能源重新配置及調整電價的心理準備。
美商會:區域整合
部會各唱各調
美國商會昨天表示,TPP(跨太平洋夥伴協議)對於台灣的重要性,就如同十年前的WTO(世界貿易組織);台灣應以加入TPP為目標。
美國商會指出,美台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聯合委員會議三月復開,但TIFA僅能被視為一個平台,用來討論台美貿易關係中經常出現的各項關切事項;台美必須積極探尋途徑,讓雙方經濟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達到全新層次。
美國商會指出,其他國家都尋求締訂雙邊或多邊的自由貿易協定,但台灣基於政治因素,多遭排除在外;儘管台灣和大陸已簽訂兩岸經濟協議,也和新加坡及紐西蘭等較小的經濟體協商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但眼見競爭對手韓國已與美國和歐盟簽訂FTA,台灣只能場邊觀看。
美國商會指出,美方並不樂見台灣經濟被拉向中國大陸,但美國政府近期似乎不太可能與台灣簽FTA,因此台灣最佳的選項,是爭取以有限的資源加入十二個國家參與的TPP。不過,美國商會會長余智敦說,到目前為止,台灣社會對於是否「加入TPP」仍然沒有共識。
余智敦指出,台灣政府高層經常高唱「創新」,宣示將與國際規範接軌,不過高層意志往往無法貫徹,行政部會仍然各唱各的調、各行其是,落差極大。
投資障礙多
私募基金對台灣卻步
外國人直接投資金額低迷,台灣流失國際競爭力。台北美國商會昨天公布年度白皮書指出,以國內生產毛額(GDP)衡量,亞洲主要十七個經濟體,台灣經濟規模雖名列第七,但吸引私募基金的投資規模卻是倒數第二,「只贏過巴基斯坦,連斯里蘭卡都不如」。
美國商會私募基金委員會主席柏威廉(William
Bryson)指出,數字會說話,私募基金來台投資金額表現吊車尾,甚至輸給台灣根本不視為競爭對手的國家,呼籲台灣政府應建立並公布明確的投資計畫審核標準、未獲核准計畫,具體說明原因及訂定明確的審核時程。
柏威廉說,流入亞洲地區的資本中,國際私募基金為重要來源,但因為外資有幾項備受矚目的投資案未獲台灣政府核准後,國際私募基金就對台灣興趣缺缺。
美國商會資深總監沙蕩(Don
Shapiro)今年曾在美國商會工商雜誌撰文表示,在數個指標性投資案遭官方駁回後,冗長的審查時間、審駁原因不明確,都讓私募基金對來台投資望而卻步。
美國商會表示,儘管台灣國際競爭力評比表現不俗,卻沒有與吸引外資來台畫上等號。
去年全年,整體外資對台灣只投資了55.6億美元,這個規模大約只有韓國的三分之一;若與泰國、越南、印尼、香港或新加坡相比,這個金額相對更低。
美國商會會長余智敦指出,經濟部已決定放寬外國人來台投資案的審核程序,投資金額一百萬美元以下可免審查,改採「事後報備」;但此門檻只能稱為「小小的進步」,建議應再提高金額。
觀察站/外商的急迫感…總舵手該衝刺了
本報記者林新輝
外有美國商會的重話,內有閣員示警。做為國家經濟發展總舵手的馬總統,當務之急就是馬上力圖振作。因為,一個在政治上跛鴨的總統,不可能開創經濟的榮景。
美國商會說,台灣在進步,但別的國家進步更快。落後別人的原因在於,政府無法打造吸引外資投資的環境。台灣對外資沒有「吸引力」,關鍵在法令限制太多、行政審查效率太慢、消費民粹主義過度膨脹,外資裹足不前。
投資重大公共建設,即能帶動經濟動能,又可增加就業機會,一向是政府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政策工具。今年度的公共建設經費,僅占GDP2.66%,創十年新低,遠不及鄰近的大陸、日本及南韓。
政府無法投入公共建設,就是因為政府沒錢。財政拮据,與這幾年執政的政府屈服選票壓力,不敢大刀闊斧落實使用者付費政策、推動稅賦改革、提升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有關。
外資卻步、公共建設的經費持續下探、民間消費出不來,經濟豈有不悶之理。但昨天行政院官員回應美商報告,卻只能端出「經濟動能推升方案」、「提振景氣措施」兩道冷盤,政府自我感覺良好,讓人感到悲觀與憂慮。
官員說,會持續推動經濟自由化、加速法規鬆綁。但馬總統對朝野惡鬥始終拿不出有效的解決對策,任由藍綠立委在立法院對峙、延宕立法時程,自由化與鬆綁的永遠如蝸牛行步,拖累我們與別的國家經濟競爭的腳步。
美商倒數一年的「跛鴨時鐘」已經啟動。馬總統再無法扭轉經濟頹勢,其歷史定位恐怕不用等到2016年。
【2013/06/07 聯合報】
美商會:台灣經改須加速
防邊緣化
記者邱建業
台北市美國商會昨(6)日發表「2013台灣白皮書」,特別以「台灣經濟何去何從?」(Taiwan at a
Crossroads)為主題,凸顯對台灣經濟現況的關切,呼籲政府針對建言,立刻採取行動。會長余智敦(Alan
Eusden)表示,未來一年對台灣相當關鍵,必須加速經濟改革和貿易自由化,否則恐遭邊緣化。
台灣白皮書自1996年開始公布,匯集在台美商對經濟政策的重要建言。由美國商會組成的22個委員會,超過100位委員討論組成,今年提出共103項建言。
美國商會在白皮書中強調,台灣面對南韓、大陸等區域內競爭,若無法強化競爭優勢,將被邊緣化。余智敦說:「台灣或許在改善,但其他亞洲國家提升得更快,相對而言台灣已經落後。」
美國商會指出,去年我國投審會通過外來投資金額為55.6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646.5億元,相對於南韓的163億美元大幅落後。台灣應提出更有說服力的做法,證明投資環境比他國優秀。
美國商會表示,馬英九總統已進入第二任的第二年任期,在「跛鴨效應」(lame
duck)出現前,有必要在未來一年內,採取決定性的行動。
白皮書建議政府,應使大眾支持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並進行貿易自由化。
商會則承諾,會帶白皮書訪問華府官員,鼓吹美國官方協助台灣加入TPP,深化雙邊經貿合作。
此外,美國商會呼籲重視消費者保護與業者間的平衡。現擬定中的消費者保護法修正案,將擴大政府對定型化契約的干預,更賦予主管機關稽查契約職權,是「激進且前所未有」的作為。
【2013/06/07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