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本學初老
曾上才工商時報副總編輯
{ 你只要坐下來,小腹就有一攤肉?
{ 躺在沙發看八點檔,30分鐘就會打瞌睡?
{ 一堆人喊你xx姊、xx哥,而你很想叫他們閉嘴?……
如果你符合以上描述的情況,恭喜你,你晉升為「初老族」了!
最近有一部熱門的偶像劇,劇中提出初老的50個徵兆,引起廣泛討論,所謂「初老」,從字面上是壯年過渡到老年的交界,從這個時候開始意識到自身的老化,但沒有確切的年紀,也存在個人差異。
日本某些地方有慶祝「初老」的習俗,在41歲生日之前,要分送禮物給親戚或鄰居,意義在於除厄,所以送的不外是可斬斷厄運的剪刀、菜刀或把厄運蓋掉的床單、毛巾等物。因而,初老一般也是40歲的別稱,只是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到底幾歲算是初老,現今民眾已有不同看法,去年的一項調查中,有四成認為60歲左右才是初老族。這也顯現出日本的確是個高齡化的社會。
迎接老年的來臨,一方面體力走下坡,健康容易出問題,一方面從職場第一線退下,所得替代不見得足夠,生活頓失重心,對社會產生疏離感,甚至可能找不到生存的意義。面對重重難關,所以要祈福除厄,希望能安享晚年。
然而,站在這扇神祕的大門前,初老族們很難不忐忑,幾年前猶是春風少年,雖然如今白髮冒了出來、眼睛也花了,卻似乎還沒做好準備。在職場上,衝勁好像不若以往,突然覺得不會再有高峰。拉拔小孩,從國小到國中、高中,離他自立的日子卻仍然好遠。當耳邊充斥著「不景氣」、「失落的10年或20年」等聲音,初老族的處境更顯艱困,即使只想當個安分守己的上班族,也無法預料捧不捧得住飯碗,即使小孩讀完書,也不能保證他不會變成啃老族。
如果社會能作為初老族的後盾,或許他們肩上的擔子可以減輕一些,如果社會能給初老族安穩的遠景,或許他們可以樂觀一些。事實上,台灣從民國82年就進入高齡化社會,但到了今天,仍欠缺有效的高齡社會政策。日本已先台灣一步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20%以上),這方面的應對值得我們參考。
國人終老前需要照護的時間約為7年,老人照護問題將逐漸由家庭延伸至社區,日本各地即遍布不同類型的安養機構及服務設施,不但重視與社區結合,且服務非常多元。同時,廣大的老年人口形成一股龐大的商機,各領域都發展出專屬的老人商品,例如家電、老年讀物、送餐服務、住宅設備等,而政府也會建立嚴格的審查機制,做好把關。當然,基本的社會福利措施,讓老年人較能夠放心掏錢出來消費。此外,也成立全國性的研究機構,綜合研究老年的所有問題,地方政府設諮詢中心提供協助。為了讓身體健康的老人身心愉快、更積極的參與社會,並有所謂的銀髮人力中心。
禮運大同篇所描述,孔子的大同世界是老有所終的,在醫學發達的現代,從初老到終老可能長達幾十年,若能提升老年生活品質,或許這正是人生最圓熟、最充實的黃金年代,而初老族也可以不再懼怕推開這扇門了。
2011-11-17 工商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