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改變課稅心態 給資本市場發展機會

改變課稅心態 給資本市場發展機會
周行一/政大財務管理系所教授
台灣股市今年的成交量很低,將回到1994年的水準,自1997年以後,就從未回到當年的成交量,雖然上市櫃股票數目不斷增加,1989年以來,每支股票的平均交易量卻呈下跌趨勢,所以台灣股市所面對的問題,不僅是一年的成交值過低的問題,而是一種長期的衰退趨勢,所以今年大家特別關心新的證所稅是否會讓趨勢更為惡化。
長期成交量降低的原因有許多,需要認真的分析解決,但我們首先需要調整的是對資本市場的心態,不要將股市只當成是重要的稅收來源,而開始把金融市場當成是攸關國家發展的重要產業,股票市場才可能振衰起敝。
政府愈來愈依賴股市的稅收,證交稅經常占中央政府稅收總預算的10%以上,自從1990(民國79)以來,每年實際平均抽取八百億元以上的證交稅,而且以前證交稅的金額還大於投資人拿回的現金股息。1998年以前,台灣上市櫃公司以發放股票股利為主(股票股利在美國就是股票分割,不是一種投資所得,只有股票售出時才會產生資本利得而有稅賦,但是很遺憾,多年來我國財政部卻一直把它當所得課稅,而且在未來的健保補充保費中也要課稅),現金股利為輔,每年最多三、四百億,那時的證交稅一年可以多到八百億左右。
在我觀察到的期間裡,19891999年間證交稅的總額都超過現金股息,二千年後台灣股市的現金股息開始大幅成長,現在可以發到一兆台幣左右,但是台灣股市的投資人結構也已大幅改變。1980年代,台股成交量中有超過90%為自然人,現在自然人僅占了六成多一點,自然人的股權從1990年占51%,到2011年底時僅占了40%,外資的所有權卻從8%增加到了25%,所以台灣人在股息少時付高額證交稅,卻在有機會拿到多點股息時,已漸漸離開市場,造成分配權降低了。
公司開始大量配現金股息後,政府除了有原本的證交稅收,還增加股息的所得稅收,因此政府稅收對股市依賴性逐年增加,當現金股息已達一兆台幣時,假設有效稅率為15%,政府僅僅在配息方面就徵收了一千五百億的稅,而支付這些稅的,除了所謂的大戶貢獻最多之外,90%以上的人是投資金額在一百萬元以下的散戶。再加上金融業支出的營利事業所得稅、其他規費及稅賦,及從業人員的所得稅,政府在金融市場所徵收的稅收,遠超過金融市場占台灣經濟的比重,我國金融市場產出占GDP的比例每況愈下,現僅為6%左右,稅收貢獻卻占中央政府稅收的20%以上。
當我們對一個市場過度課稅,當然就會造成市場漸漸萎縮的結果,雖然當國際經濟情況轉好時,股市交易量一定會有所起色,但是長期消退的趨勢卻是無法逆轉的。證所稅因為有所得才課稅,是個比證交稅公平合理的稅收,應要維持,但是現在這個版本缺點太多,將來必須要大幅修正,才能算是一個先進市場應該有的稅制
現在證所稅既然已箭在弦上,大家討論的重點應該不是取消或緩徵,而是應大聲疾呼該徹底改變思維的時候了。我們必須要瞭解,沒有好的資本市場,就不會有好的經濟發展,一定要把股市是稅收提款機的心態,轉變成積極發展市場的心態,適度的降低證交稅應該會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2012/12/06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