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將遙不可及變成伸手可及的台灣產業

將遙不可及變成伸手可及的台灣產業
史孟康(Mark Stocker)/美商方策顧問公司(DDG)策略暨執行總監
台灣素來有「科技之島」的美稱,無論科技代工或品牌廠,全球科技鏈的興衰,幾乎可從台灣廠商的營運狀況看出端倪。不過,依我在台灣拜訪過2,000家企業的經驗來看,台灣產業對全球的價值與貢獻,絕不只限科技產品創新。半個世紀來,在地球另一端的「專業消費化」(prosumerization)現象,是台灣廠商另一項偉大成就,可惜台灣自己似乎從未發覺。
甚麼是「專業消費化」?將原本屬於專業人士、要價不斐的產品,透過研發技術壓低成本,讓一般消費者也買得起。換言之,用價格來降低商品的門檻,將高階功能推廣給普羅大眾。這跟電子代工單純的成本優化,並不一樣。舉例來說,高畫素相機本來是設計給有職業需求的人,如攝影師或研究人員。不過CanonNikon等日本企業透過研發力量,將動輒千萬畫素的相機,從上千美金壓到12百美金(台幣萬以內),使高階相機成了人手一機的大眾化產品。原本高畫素是進階配備,透過prosumerization,搖身一變成了基本配備。這同時激起很多新需求,如相機記憶卡容量要更大,傳輸速度要更快等。
很多國人不知道,台灣才是歐美2030年來「專業消費化」現象最重要的推手,影響力比日本更大。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是碳纖維腳踏車的普及化。碳纖維能打造強度高且十分輕盈的車體,是非常理想的單車材質。不過,碳纖維技術非常昂貴,很多單車品牌深知輛要價23萬美金的單車很難賣出去,因此遲遲不敢量產碳纖維單車。結果,巨大、美利達等台灣廠商卻硬是以不可思議的研發實力,大幅度壓低碳纖維車體的成本,讓消費者12千美金就可以買到碳纖維單車。如今碳纖維單車雖仍屬高階品,但已非遙不可及。而碳纖維單車的大眾化,也開啟更多車體設計的可能性,對整體單車產業及個人生活,都帶來影響。
個著名例子是機能性服飾。今日很多休閒服飾使用的防水透氣技術,雖不一定為台灣人發明,卻是台灣紡織廠在代工時期,努力降低技術成本的成果,讓原本數萬台幣的機能性外套,變成幾千塊就買得到的商品。拜此之賜,許多國際服裝品牌,能用平民價格推出機能服飾,產品加值之餘,不必然喪失競爭力。其實,仔細觀察西方家庭的日常生活,會發現台灣企業的prosumerization能力,豐富了許多人的生活經驗:行家專用的烤肉裝備、賽車等級的DIY維修工具、高解析度錄影器材等,都因為台灣廠商才得以走入一般家庭,讓原本遙不可及的商品變得伸手可及。
了解MIT原來對那麼多人的生活造成影響後,或許下個問題是,台灣應如何透過prosumerization,繼續佈局全球?依我觀察,由於大部份台灣業者已從日常用品發展到更專精的領域,因此,對代工產業來說,高階醫療照護、機器人產業(robotics)將是台灣廠商可以大展身手的舞台。以家台灣醫療器材公司-百略醫學科技為例,這家全球體溫計最大供應商,透過代工與自有品牌,將原本高階的醫療器材,推廣給歐美民眾,推動prosumerization的同時,也開創了新市場。
幾年前,我在溫哥華看到一個北美品牌正在推廣幾款高階單車,除了操作單車文化的廣告手法高明,價格也非常誘人。我在佩服該品牌行銷操作得宜之餘,心裡想著,這些精品之所以高貴不貴,實在要歸功於台灣業者的高超技術。
我進一步想:如果有一天,台灣業者皆能在原有的prosumerization實力外,再結合西方業者的品牌行銷能力,那麼,《財富》世界500強將有多少來自台灣?

2012-05-15 工商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