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市場價值 接軌世界
林建山/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最近兩個事件,顯示政府部會及一般社會民間對自由市場企業公司「能力」與「價值」的認定,與全球經濟社會的規範出現了極大落差。
一個即國稅機關對近年全球市場大趨的「企業併購(M&A)」案件,「商譽」等象徵經濟事項在財稅機關的刀下一文不值,唯有實物資產才是有價值、可以列記帳面、抵減稅項的物件。另一個例子即台北市雙子星聯開案,登記資本額七千七百萬元的公司標得七百億元大工程案,(第三議價順位的廠商,登記資本額亦僅五百萬元),遭到強烈質疑:如何竟能用千分之一資本額得標。
這兩事件案例所反映的是,整個台灣社會還繼續停留在農業社會的經濟價值思維框架之中,認為企業公司組織的「能力」與「價值」,唯有看得見、數得出的實物資本額大小、雇用員工數多寡及實物資產豐蹇,才有足夠能力。也就是說,企業公司組織的既往實績表現,除實物指標之外,僅生產量與營收額的表現才能被認可為有經濟價值。今天當下的實績表現,以至未來前瞻的「可能實績表現」(futurities),在現行台灣社會機制下,是不會被採計的。
事實上,自1980年代全球化運動及2000年後知識經濟時代以來,擔任關鍵營運角色的廠商企業,其能力與價值的表徵與評量,早已脫離傳統「供給面條件」思維,轉進用前瞻性「需求面市場力」思維看待。不再以既往的實物資本、雇工人數或實物資產作為關鍵指標,而改以市場普及率、市場占有率、市場說服力、市場信任度、市場信心為評價基準。
任何關於市場的營業權、品名商標權、知識財產權、業務特許權、網路布局權、網路接續通行權、時間空間使用權、經營管理模式權等,都被視為具有新經濟的「市場價值」。也就是說,今天先進經濟社會對企業公司組織的能力與價值之評斷準則,已經從實物化指標轉變為虛物化指標,從過去式為主導轉變為以未來式為主導。這也就是為何國際投資市場上,越來越多所謂「夢幻標竿」或「本夢比」指標以評決各種各樣政策抉擇問題的根本原因。
全球公認最值得信賴的五百大企業排名中,1980年代中期全球化啟動前,唯礦業及製造業才能成為世界之最;然則最近三十年,網絡產業崛升,並實質超越傳統產企業的績效排名,甚至更有虛擬網絡產業超越實物聯網產業之新興趨勢。在這種新經濟典範中,用一份實物資產運作驅動千倍萬倍市場機會與營業利益空間,是被肯定與期待的。
在最近這兩個事件中,看到的是沒有法律或先例的準據之下所為之陳陋決策,而民意機關與社會民粹則又以傳統農業社會的經驗法則來臧否新經濟規則,其結果勢將很難讓台灣經濟社會進步升級、接軌國際。當我們都還停駐在實物經濟社會,根本看不到象徵經濟的未來性、重要性與主導性之時,這個國家社會又怎有可能產生或成長出類似Google、facebook這樣的新經濟企業體呢?
今天的最大問題是,植基於農業社會理念與傳統實物經濟營運規範的現行會計準則,根本還沒有準備要容許或承認這種新知識社會「市場價值」之經濟價值的科目,甚至根本否定一分資產可以營運百倍速或萬倍速業務的可行性與可適性。這種國家社會的機構障礙,當然要變成為經濟創新、產業升級,以至事業經營模式方法變革突破的莫大框限變數,對於台灣投資經營環境的魅力與競爭力,更是莫大的挫折與打擊,主政者與社會輿論,不能不加正視。
2013-04-18 中國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