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新興市場的夢醒啟示錄

新興市場的夢醒啟示錄
杜英宗/資深企業經理人
日前走訪非洲,踏上這塊大陸,看到許多歐美遊客慕名而來,不覺想起近幾年陸續讀到的相關文章。例如,這是全球經濟成長最快的區域,與亞洲並駕齊驅;在本世紀的前年,全球個成長最快國家中,有個來自於此。甚至,IMF也曾預估,非洲將居全球成長的領導地位,正有許多跨國企業前仆後繼地來此設立工廠,還想像未來的市場空間。
這些描述,也讓我想起與此同時正經歷挑戰的新興市場。自從2003年高盛喊出金磚四國BRIC以來,各國際金融機構也陸續推出各種不同、但都看好新興市場的說法,例如VISTA, Next Eleven, CIVETS, MIST…,陣容從個國家擴張到最多時有25個國家,成員廣布歐美亞非。
但這些國家近期開始出現疲態。例如,印度今年的成長率只剩下5%,俄羅斯和巴西只會有2.5%,都只有先前幾年的一半左右。甚至,曾經在金融風暴中背負過挽救全球經濟危機重任的新興市場,又把擔子交還給已開發國家。研究機構預估,今年,全球的經濟成長將有一半以上來自美、日、歐等先進國家,這也是2007年以來,第一次出現新興市場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小於已開發國家。
究其原因,除了美國與日本的經濟恢復,以及歐洲可望逐步走出歐元與財政危機,也因為新興市場的成長出現結構性的瓶頸。例如,在過去幾年,因為低利率等寬鬆貨幣政策,國際錢淹腳目,許多外資流入新興國家。在美國QE政策可能退場的心理焦慮與實質利率開始走揚等威脅下,資金行情一瀉千里,尤其是東南亞與印度。更糟的是,其中有許多是以外債的形式流入,其中的短期外債壓力也將受此影響,甚至衝擊匯率。
另外是這些資金活水的運用效率。這些國家在享受流入的資源與水漲船高的財富時,並沒有用以進行長期、有助於持續成長的投資,提升生產力。例如,時至今日,印度仍有許多城市重鎮每天會無預警地停電數小時,造成投資趑趄不前的阻力。
更不用說,當資源像這樣運用有誤時,可能造成的資產泡沫可能讓一切如海市蜃樓,最終只是一場夢幻泡影。
無論是新興市場的成長啟示錄,還是先進國家對新興市場夢醒時分、觀望往外投資的市場空窗,都是台灣以為借鏡、或是攫取這些富國對外投資的機會。相較於這些國家的投資環境出現紊亂,我們與對岸簽署了服務業貿易協定,也在本島提出自由經濟示範區。我們有優秀的人力與服務的文化,勤勉的工作態度與熱情。生產力的桎梏,來自法規,而不是民間。這些政策的確切中台灣的要害與優勢,值得我們認真看待。
台灣已經很久沒有像這樣認真討論一項政策,期待為台灣帶來新力量的氣氛。在這些政策的論辯中,我們需要的是大家齊心一致的正面思考,如何藉此發揮利基,擴大他們的綜效。
例如,自由經濟示範區需要整個經濟生態的參與,才能吸引國外的高端投資,提升我們的附加價值。所以,我們要考慮的,應該是怎麼發揮我們的優勢,用更開放的心態與做法創造吸引力,而不是在重重壓力下,讓一個好的構想一再畫地自限,自廢武功。例如,擴大試行的地理範圍,營造真正具吸引外資的完整配套利多,或是選定幾個標竿產業再深化將各項開放措施,進行旗艦試點計畫,也讓各方看到其利後,願意加入這個正面的循環。否則,競爭者大可以選擇範圍廣及全國、遊戲規則簡單一致的新加坡或香港,何需到台灣來面對多重複雜的法律規範與地域限制?
台灣因為太久沒有振奮人心、可長期持續的好消息或目標,很多討論容易流於意識形態或是意氣之爭。無論是好是壞的建樹,多數流於被批評後,聲音愈來愈小,立意良善的想法也就無法大展身手,只能雷聲大、雨點小地草草收場。
也許,我們也可以像新興市場一樣,在看到國家的前景與契機時,一起勇敢做夢,享受好消息與希望感。唯一的不同,是大家在看到政府的新政策時,一起思考,怎麼讓它做得更好,發揮更大功效,變成改革的力量,讓像星星之火的微光,也能變成廣及更多人的良政,照亮更多角落。

2013-08-29中國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