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人民幣離岸中心 國際化關鍵 / 兩岸金融政策大車拚 .

人民幣離岸中心 國際化關鍵
劉憶如/本文與中國大陸《21世紀經濟報導》同步刊載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大陸,人民幣國際化是歷史上的必然,也是近年政策發展的方向。但如同其他各項國際化進程一樣,開放的順序、速度與幅度,都有需要講究之處,才不會因亂了套而造成傷害。近年來,人民幣的國際化穩步前進,最近更有加快的趨勢,引起國際上高度關切。
人民幣曾是主要僅流通於中國大陸的貨幣;但近年來,境外人民幣出現的頻率日增,出現地區也愈加廣泛。201112月香港RQFII(人民幣合格外國機構投資人)啟動,發行的四檔ETF受到極大歡迎。其次,香港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點心債」,亦吸引不少投資人;今年的12月合計,點心債的發行已達20.5億美元(約人民幣127.4億元)
另外,20127月,深圳公布的金融創新政策將跨境貸款納入,准許深圳登記設立的企業向香港銀行申請人民幣貸款;大陸現更已開放在港之大陸銀行和保險機構的分行,以及在港註冊的金融機構,可以以境外人民幣,購買大陸股票及債券。也因為有了這些人民幣的投資去處,方為香港人民幣存款創造更多商機。近一年半來,香港人民幣存款屢破新高,至20131月止,已近人民幣6,240億元,當然與人民幣可回流大陸,有絕對相關性。
今年以來,中國大陸與台灣的兩岸金融,更建立重要里程碑。首先,今年125,中國大陸與台灣簽署貨幣清算協定,緊接著台灣自今年26起,由台灣46家外匯指定銀行,接受人民幣開戶及存款。單是開戶第一天,就吸收人民幣13億元。
其次,中國大陸亦積極為人民幣國際化建立其他配套。例如,今年3月,大陸提高中國與新加坡的換匯(SWAP)額度,自人民幣1,500億提高為3,000億元;南韓及香港的換匯額度,則分別為人民幣3,600億元及4,000億元。台灣央行日前更表示,繼「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後,人民幣與新台幣的「貨幣互換協議」簽訂,已成為「必要」。基本上,大陸在面對境外人民幣的供給量愈來愈高之際,換匯的建立,的確是作為防止外匯炒作的必要武器
除了核准全球各國家地區人民幣境外業務之外,大陸亦在境外人民幣的投資項目上,做了很大的開放;包括自今年38起,境外人民幣對大陸股票與債券的投資比例,不再受到原本股債28的比例限制;種種發展下,人民幣的境外需求持續成長。今年月,人民幣已超過俄羅斯盧布及丹麥克朗,成為全球第13「最常使用的貨幣」。除了經濟實力因素外,開放的政策也是主因。另外,2008金融海嘯後,越來越多亞洲或新興市場的進出口貿易,改用美元之外的其他貨幣結算,更是重要原因。依滙豐銀行估計,使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的貿易量,目前已有12%的全球占比,其後並將提升至2015年的30%(金額兆美元),屆時人民幣將成為全球三大結算貨幣之一。
20093月,中國人行行長周小川發表的三篇文章,清楚點出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缺失。最根本的,當美國相對的經濟實力不復當年,美元的全球準備貨幣地位,自也應有所改變。人民幣若要在改變的趨勢中崛起,至少須加強流通度,以及做為各國央行之準備貨幣,及投資人願意持有之金融產品等,才有可能。自200311月起,大陸即已在香港推動人民幣離岸中心,而新加坡、倫敦也都積極爭取做為第二個離岸中心,台灣在今年125日與大陸簽署貨幣清算協定後,亦展現高度興趣;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建立與完整,將是人民幣國際化成功的最重要關鍵。
2013/03/21 經濟日報】
兩岸金融政策大車拚
鄭貞茂/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
中國大陸召開全國政協會議與全國人大會議(俗稱二會),中共總理溫家寶在其主持最後一次工作報告時宣佈,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定為7.%(與去年目標相同),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5%(去年目標為4.0%),城鎮登記失業率低於4.6%(與去年目標相同)。此外,在「寬財政、穩貨幣」的政策基調下,財政赤字將增加4,000億人民幣至1.2兆,占GDP比重約為2.0%(去年目標為1.5%),另廣義貨幣M2預期增長目標則為13%(去年目標為14%)。由這些目標數字來看,中國大陸今年真的是穩增長、調結構,對金融市場而言,政策面似乎沒有積極做多。
不過,36證監會宣佈鬆綁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RQFII)原來股債投資比重規定,取消原來投資股債市28的比例規定,今後RQFII 可百分之百投資陸股。初步估計,香港市場目前仍有2,000億人民幣RQFII額度可供使用,加上台灣市場RQFII開放初期額度1,000億人民幣,因此有望為陸股引入新資金
展望未來,根據前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今年初的說法,由於目前RQFIIQFII投資中國大陸資本市場只占整個中國大陸市場的1.51.6%,因此未來RQFIIQFII投資額度還可以擴大倍水準。中國評論新聞網在36也有篇文章標題為「金融開放仍是未來中國金改核心」,顯示中國大陸在金融業與資本市場的發展策略上,想要藉由市場開放與引進外資來協助其發展。
無獨有隅,金管會隔日(7)也發佈新聞稿,宣佈行政院已核定金融服務業發展方向及執行策略。主要是基於全球經濟變遷以及兩岸金融往來日益密切等經濟金融環境新的發展趨勢,加上目前國內金融業發展現況及所面臨之問題,金管會擬定八大執行策略,包括:(1)擴大經營範疇,發展以台灣為主之國人理財平台;(2)強化金融監理,確保金融穩定;(3)循序推動兩岸金融往來,發展具兩岸特色之金融業務;(4)鼓勵金融機構國際化布局,推動金融市場與國際接軌;(5)充分滿足多元之金融需求;(6)積極推動具特色產業籌資平台;(7)強化金融消費者權益;(8)強化保險業清償能力,推動商業保險補強社會安全網。
上述的宣示,顯示政府積極擴張金融版圖的企圖心,也突顯台灣與中國大陸目前金融發展進程的差異性,中國大陸金融市場發展仍在初期階段,市場的深度與廣度以及國際投資人參與程度仍有很大進步空間,反觀我國金融業者則處於製造業外移、人口老化與低利率環境等嚴峻挑戰,以至於整體金融實力無法發揮。
展望未來,兩岸在金融市場上應該有很大的合作空間,台灣過去金融市場自由化以及對中小企業的成功融資經驗,對於中國大陸的金融改革開放應具有相當參考價值;反過來說,台灣金融業者藉由參與中國大陸的金融改革開放,也可改善獲利情況與提升競爭力,以便進一步跨進全球市場。對兩岸三地的投資人而言,大中華金融市場將足以提供股票、債券以及財富管理等各項金融商品,以滿足投資理財需求。
誠如劉憶如教授所言,過去亞洲人辛辛苦苦賺來的血汗錢大都拿來買歐美債券,提供歐美低成本資金來發展金融服務業。現在該是我們改變經濟成長型態的時候了,因此我們樂見兩岸政府積極發展資本市場與振興金融產業的各項策略,希望這些措施與行動不要輕易中斷。

2013-03-21工商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