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從亞銀來台徵才,省思台灣人才的國際化

從亞銀來台徵才,省思台灣人才的國際化
陳碧芬/工商時報金融新聞中心副主任
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本周在台灣公開徵才,吸引數百位工程、農業、律師、財經等專業人士前往了解、投遞個人資料,以中華民國為亞銀創始會員國之一、目前仍保有正式會籍,該機構卻遲至成立近半世紀之後,第一次來台灣公開舉行徵才活動。據悉,若不是央行總裁彭淮南向他們提出特別要求,亞銀還是不會把台灣擺進正式攬才地點之一。
對此,有項議題值得政府重視:其一,台灣人才嘗試站到「國際裁判」面前,應已累積趨近國際的能力與水平,人才領域的豐富度亦足以與國際需求接軌,或是讓國際機構可以從台灣人才庫中,挑選出具台灣特色的人才;其二,台灣因政治因素在國際組織長期缺席,導致台灣人才缺乏參與國際機構的磨練機會,政府或部會應盤點目前既有的國際聯結資源,包括台灣正式參與的ADBAPECWTOWHO等,以及在台灣有龐大生意的國際資產管理公司、外資金融業、國際營造商、大型採購商等,需要把每年的業績額度搭配延攬台灣人才數目,由國際總部來台公開徵才,提供台灣人才前進國際就業或一年以上實習的磨練。
亞銀人資部門主管此次在台徵才說明的過程,為突顯該組織內也有台灣人才,特別說明「四位」台灣人的工作領域,以及五位以內的台籍實習在校生。就亞銀官方資料來看,現有正式員工2,900位,以及不計其數的專案計畫人員來比較,四位台灣人和零位是沒有差別。說明會過程,就有與會者就當場表明,她已關注ADB工作近年,不時到ADB官網了解人才需求消息,卻都不得其門而入。其實,進入特別機構任職就像「買門票」般,一旦某A入座賞戲,某A的親朋好友會容易懂得門道進場分享。
ADB的員工分成國際職員及當地職員(National Staff),前者是從各國聘請來的專業人士,亞銀人資部門主管說,過去都是到美國、歐洲延攬,這些專家負責計畫研究、準備、規劃、協調溝通及顧問管理等,近78年則增加很多當地職員,因ADB總部在菲律賓馬尼拉,因此有很多菲律賓籍的僱員,協助國際職員進行計畫準備所產生的行政庶務事宜,我的一位菲律賓記者朋友和我在美國上課後,回家後就進了ADB擔任媒體公關,爾後還能參與各式的國際計畫,這也是ADB帶給菲國就業市場的一大利基。同樣的情況,若能應用在台灣正式參與的國際機構以及來台營運的跨國集團,將能帶給台灣就業人才最好的激勵。
一如ADB官員所言,近年來ADB才愈來愈重視亞洲區域內的各項活動,外交部所屬的財團法人國際合作基金會去年也拿過名額,將台灣職員借調到ADB任職年。必須強調,彭總裁也擔任國合會的董事,此舉亦是為台灣人才爭取曝光的機會。國合會投融資處歐文凱先生最近剛結束借調到亞銀太平洋處年的工作經驗,他因此開始瞭解並實際參與該處於太平洋地區國家主管的援助發展計畫,也認識和結交了一些在國際開發援助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共事期間吸收許多寶貴的知識與經驗外,他強調,「因此理解亞銀追求的『包容性成長』(Inclusive Growth)開發援助計畫,過去台灣對於合作國家所進行的開發援助計畫,在設計規劃過程中,大多會僅著重在經濟及所得方面的成長,至於社會責任、環境保護及兩性議題等項目都尚未有明確的規範及重視。」
回歸到最現實的一面,台灣已錯失國際組織或跨國企業設立亞洲總部的機會,中國大陸的磁吸效應,更使得國際機構在延攬「兼備中文」之專業人才的過程,不把台灣納為一站。因此,建議政府透過公權力,極力創造國際機構來台攬才的機會,不僅能為台灣人才找出前進國際的磨練,必將帶領更多台灣的國際曝光機會,爾後也能將國際經驗帶回台灣。

2013-01-18 工商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