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多元移民文化 台灣未來最大利多

多元移民文化 台灣未來最大利多
杜英宗/資深企業經理人
台灣近來在參與國際經貿面的發展多所突破,除了與大陸簽定服務業貿易協定,也剛與紐西蘭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根據媒體報導,還將在近期與新加坡簽貿易協定。
將這些國家落在地圖上,可以發現我們的焦點或是未來可大有斬獲的契機,已經從傳統往東北亞、往西半球看的美、日、歐,轉向南半球與東南亞、台灣海峽的西側。這個軸心的轉向,跟國際金融或研究機構看到的未來全球成長不謀而合,顯示政府看到了未來,付諸行動為台灣開路,輿論也多數正面以對。
在眾多正面的期待中,不乏對台灣產業優勢的分析、未來機會之所在。但筆者認為,台灣最大的利多,在於我們對於多元文化的兼容並蓄,已經在過去幾十年累積許多對這些市場的了解與關係,未來更要善用這股無形的能量,發揮與眾不同的競爭優勢。
首先,我們有很多來自明日世界市場的新移民。無論因通婚、工作或求學,許多來自大陸、東南亞、南半球的國際友人在此生根,成為新移民。長年累積,我們在民國100年底,已經有四五.九萬新移民。每一個新移民都為台灣與這些未來的成長牽起一段關係,讓我們更了解這些市場,有深入、頻繁的往來與潛力,發展更多機會。
另一股助力是如潮水來來往往的外籍就業人口。在去年底,我們有44.4萬的外來勞工。即使大家對於外籍藍領與家庭幫傭的工作條件有許多討論或認為有待改進之處,但是整體而言,多數東南亞國家的外派藍領或家庭幫傭仍認為,從薪資與人民的友善、社會的包容力以及政府對雇主責任的規範等角度,到台灣是海外工作的首選之一。
這群外籍人力在台灣或其他國家來去,賺得第一桶金後,很多人也學了技藝,可以回國創業。尤其在台灣的外籍就業人口中,從事與技藝、機械設備操作與勞力的人數,占了國內基層勞工的13%。等於每八九名台灣基層勞力中,就有一位來自這些國家。當台商再次掀起前進東南亞熱,無論是在台灣透過他們了解這些市場,或是在當地與這些已有經驗的人合作,都可為台灣產業鋪路。
我們的優勢還不止於此。在未來的高階人才領域,台灣長年都有約一萬名主要來自大陸、東南亞,甚至澳紐學生,在我們的大專院校就學或研究。他們學成之後不管是留在台灣,或是回國發展,都是台灣與這些市場的橋梁,更是台灣成長的助力。在南山人壽,就有許多僑生在台灣念書後留下來,不僅事業成功,還輔導許多台灣年輕一代創業,讓兩個社會的連結更深。最令我感動的是,其中有一名營業單位的主管,在新北市的新店還未發展時,就在此招兵買馬開拓市場與深耕社區,最近聽到我們在為台灣的弱勢民眾募集就醫補助經費,馬上率先捐出一百萬。這背後反映的是僑生和台灣社會可以串聯的深度與廣度,遠遠超越想像。
看未來,還有明日之星。根據教育部的統計,從九三學年度到100學年度,我們的國中小學生從二八四萬降到233.2萬人,減少18%。但是新移民的子女人數則驟增,從4.6萬成長到19.2萬,成長超過200%。每九位國小新生就有一位是這樣的新台灣之子,他們父母之一的原居地,前八名是越南、中國大陸、印尼與菲律賓、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全都是國際財經報告指向、來日大有可期的新興市場。好好栽培他們,也透過他們讓同儕了解這些國家,發揮他們的血緣之親,一定可以讓我們累積更多能量在未來參與這些市場的成長。
這些都不是空談,我們已經看見這些力量整合,正面循環的開端。南山人壽近期成立幸福基金,與全台廿二家醫院合作,補助弱勢醫療費用。在屏東,我們與屏東基督教醫院合作。雖然是在資源稀少的國境之南,但是這家醫院廣納各國來學醫的僑生,除了實習,也在當地為來自不同國家、不熟中文的新移民前往就醫時,擔任翻譯與相關的志工服務。未來,這群僑生在回到原居地行醫時,也將促進台灣與這些地方、偏鄉醫療的交流。
顯然,在自由貿易協定背後,我們還有許多除了有形的工廠、商品外的競爭力。這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是種子,只要我們正視、積極、善用,這些種子可以在澆溉與栽培後成林成蔭,串起台灣與世界的未來,也讓台灣享受茂密繁盛的成果。

2013-07-18 中國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