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兌風險降低
兩岸貿易拉砲
邱正雄/台灣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永豐銀行董事長
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已建立,初期商機主要是在投資與進出口貿易、人民幣存款及匯款方面的人民幣清算及結算為主,兩岸新台幣、人民幣一日通匯款,將衍生甚大商機。兩岸將隨著新台幣、人民幣清算方便可使兩岸擴大貿易及金融活動,並增加兩岸貨幣避險交易。此種金融交易依國際清算銀行(BIS)研究推論將可達兩岸進出口總額九倍之多。
2011年兩岸進出口貿易總額1,700億美元中,大部分使用美元,未來部分改用人民幣結算後,對美元需求將減少。不過,因台灣非能源貿易總額中的中間財占70%,仍有甚多需用美元、日圓貨幣清算。未來隨著對人民幣清算方便,兩岸貿易量自然會增加,對人民幣需求會增加,銀行結算、匯兌業務量會增加。此外,加上大陸預計2015年其貿易以人民幣結算占進出口總額比率30%為目標,屆時兩岸清算可省下之匯差將更多,且兩岸貿易匯兌風險會更降低。
另外,在一般民眾方面,包括兩岸網路交易、信用卡及電子錢包等,都可以發展使用雙幣別支付卡;還有,大陸幅員廣大,一般存戶到銀行存提款不是那麼方便,但手機持有人很多,手機雙幣支付工具的發展,也有不少商機,兩岸人民幣存款、匯款亦會增加。
美國境內的即期、遠期外匯、選擇權等各種金融性交易量,是其進出口量的100倍,換言之,有99%是金融性交易,1%是與進出口實質交易有關,所以金融交易很重要。
台灣境內金融性交易2010年是進出口貿易量的九倍,大陸則是一倍,倍數增減看人均所得,人均所得高,金融性交易比重才會增加。隨著台灣、大陸人均所得的成長,台灣這方面商機相當大,將來相關法制面建置,應該要把未來的情況都考慮進去。
從台灣在1980年代後期發展外匯市場經驗來看,新台幣與人民幣結算匯率的訂價,需要即期市場(或由兩岸央行代理行直接訂價)的發展,未來更需要避險。人民幣與新台幣的遠期外匯市場的建立,也是需要面對的;新台幣與人民幣要有境內遠期交易及其他衍生性商品,協助企業避險、套利,對企業才有幫助。如短期內境內人民幣避險市場不易建立,只能先靠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市場或香港市場來避險。
在OBU離岸市場部分,我們跟香港比,競爭力短期不易趕上,因為港幣對美元採固定匯率,港幣對人民幣的避險就如美元對人民幣的避險,故港幣金融市場具有美元支持的廣度、深度及流動性及避險功能。今年二月底香港人民幣存款量約5,760億元
(折合914億美元)。台灣好在兩岸貿易量年達1,700億美元,台灣順差近800億美元,故具擴大人民幣存款之潛力。且依BIS估算,新台幣對人民幣等外幣之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選擇權及其他衍生性商品等,2000年已占台灣進出口總值達50%,離岸避險機制應足,OBU之銀行同業拆款市場、同業存款市場政府將會開放設立,且未來大陸資本帳開放,故具潛在商機前景,但未來商機多大,一部分要看政府要發展OBU到何種程度的態度。
2011年下半年,香港的銀行對大陸的銀行業放款是港幣1.6兆元,對大陸非銀行(企業)放款約二兆元,合計港幣3.6兆元,占香港銀行淨值約四倍。台灣銀行業(包括OBU)對大陸曝險,法令規定不能逾銀行淨值一倍,與香港比少很多,而且香港的四倍,不是最高限額,是實際已承作的數字,我國淨值一倍的限額對未來OBU發展限制很大。
兩貨幣清算機制建立後,商機增加,OBU發展會變得比DBU更重要,如果嚴格限制,現有的限額已快用光,未來在大陸設分支機構及未來OBU的新發展就沒有業務可以做了,一倍的限制宜早日放寬,使台灣能與香港、新加坡、倫敦相競爭。
(本文由邱正雄口述,記者邱金蘭整理)
【2012/09/0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