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證交所政策說明 先買後賣當沖不須庫存部位

 先買後賣當沖不須庫存部位
記者王淑以
證交所表示,當日沖銷指的是,投資人於同一日在同一家證券商,於受託買賣帳戶就同種類股票的買進與賣出,於數量相同部分,予以相抵計算價差,以為投資人交付的依據,此措施將於201416正式上線實施,即所謂「先買後賣現股當日沖銷交易」。
證交所表示,現行市場合規的當日沖銷,指的是「資券互抵」,即投資人於信用交易帳戶,經由融資買進與融券賣出相互抵銷,一般開立受託買賣帳戶者,無法運用當日沖銷,而投資人為達當日沖銷的效果,乃變相就T日買進的現股庫存數量,於T+1日買進賣出計算價差,此即目前市場俗稱的「隔日沖」。
例如,投資人於T日現股買進100張台積電,於T+1日在100張之範圍內,先買後賣或先賣後買,不受「盤下限制」,惟投資人須於T+2日完成T100張買進價金交割,意即投資人須有建立庫存部位的成本,以達到往後每日當日沖銷的效益;倘為減免此部分成本負擔,亦得運用「證券商辦理證券業務借貸款項操作辦法」的交割融通,此即投資人於T日現股買進,得於T+2日上午11時前,以買進證券為擔保品,向證券商申請借貸款項,而投資人至遲於T+5還款,得反向賣出還款。
此外,投資人於T日現股買進,T+1日現股賣出,T+2日由證券商代為交割融通,T+3日就賣出價款計算盈虧,因投資人已於T+2日交割前了結實現損益,證券商即得就損益控管風險,而投資人亦得享有「隔日沖」的效益。
另現行市場借券機制亦得有當日沖銷的效益。證交所表示,借券的券源有二,其一為證券交易所的借券中心,出借人及借券人是以法人為主,另由從事證券借貸業務的證券商擔任出借人,將有價證券出借予投資人(含自然人與法人)
舉例,投資人於T日早盤現股以100元買進台積電100張,盤中見股價漲至105元時,因未開立信用交易帳戶或融資融券額度用畢,即得經由借券模式,提供140%擔保品予出借人,盤中即可撥入借入的標的證券,再予借券賣出,投資人即以借券賣出的價金為現股買進的交割款,又以現股買進的有價證券辦理借券還券,亦同有當日沖銷的效益。
證交所指出,綜上所述,概以投資人就同時價差盈虧的鎖定,以為股票買賣交易方式的選擇態樣,是以現行已從事資券互抵的投資人,如何因應未來先買後賣現股當日沖銷交易的實施?因資券互抵係架構在融資融券制度內,所以投資人融資授信額度6,000萬及融券授信額度4,000萬間不得完全互抵部分,及單一個股融資1,500萬及融券1000萬的限制,皆得以現股當沖方式予以改善。

2013/10/16 經濟日報 

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胖達人 傷了台灣招牌

胖達人 傷了台灣招牌
范疇
胖達人以人工香精冒充天然風味,傷害了「台灣生活方式」的美譽;大股東團隊通過財技和股技,把這傷害擴散到香港和大陸,實質上是在出賣「台灣」這個品牌。台灣民眾,可能還沒有充分意識到,在世界華人文化圈中,台灣的生活方式,已經被認為是必須珍惜的公共財產。
台灣生活方式作為一個世界品牌,乃是無數人,尤其是新一代年輕人,夜以繼日、前仆後繼的累積成果。這個品牌已經積蓄了巨大的能量,因而也成了聰明人「殺雞取卵」的對象,胖達人不是唯一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山水米」以越南次米充台米,茶商以越南茶冒充台灣高山茶,都是台灣生活品牌的警訊。
今天台灣的種種問題甚多,這點不用多說,那些每天讓你看了生氣的事情就是。台灣的意見分裂,多數事情沒有共識。但正因為如此,當台灣出現人人都同意的價值觀時,益顯彌足珍貴。
台灣人的生活方式崇尚自然健康,講究待人平等,這是整個台灣的共同價值觀,這是台灣的國寶,也是台灣在世界上的品牌。這個道理在台灣人人都懂,但是當懂得這道理的人開始破壞性地收割這品牌時,我們必須追問:發生了什麼事?
當兔子開始吃窩邊草時,只有兩種可能;其一,它認為已經找到了更大更好的窩,眼前的這個窩可有可無。其二,它幻想自己已經不是兔子。當台灣人,不論是政治人、商人、學人、藝人,開始吃窩邊草之時,也就是開始消費當年孕育自己的環境的時候,豈能以一句疏忽就遮掩過去?豈能以單純的「貪利」就解釋過去?
對胖達人團隊的指控甚多,從商業道德低落、欺騙、欺詐、掏空、炒股到「帝寶幫」都有。 這些指控,即使照單全收,也就不過是社會插曲;台灣是個動態社會,內部抖出一些醜聞,事所必然,過去很多,將來也不會少。但很少人意識到,這事件的真正嚴重性在於它出賣了台灣的外部品牌。這種把店開到香港、大陸城市然後打劫台灣品牌的事,再出個三、五件,至少在華人區域之間,台灣就會被貼上「天下烏鴉一般黑」的標籤。
相信我,中國大陸的官媒及海外喉舌就在等這樣的機會。多少人引頸盼望台灣成為一隻天鵝,但也有不少人暗自希望台灣最終也不過是一隻烏鴉。
胖達人,還有它的策劃團隊、大股東團隊,你們以為你們賣的是麵包?出賣掉的是一個麵包品牌?你們乘著台灣生活方式的品牌強風,開出一艘外表亮麗但掉漆的紙船,還不向台灣年輕一代謝罪?

2013/09/30 經濟日報】

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台灣需要廣義全球化系列三之三 夥伴關係 台灣還沒跨過的門檻

台灣需要廣義全球化系列三之三  夥伴關係 台灣還沒跨過的門檻
范疇
夥伴關係(Partnership)這名詞,在台灣老早就喊得震天價響;商學教育中強調它,媒體上推崇它,連政客們都可信手拈來使用它。但是,台灣真的吃進了夥伴這概念嗎?
當你使用臉書或Line的時候,你感覺它們是你的「供應商」,還是你的夥伴?當你去星巴克喝咖啡時,你感覺這家店把你當「消費者」,還是夥伴?
當台灣的官場、政場人物說話時,你感覺他們的心態是「父母官」,還是你的夥伴?當台灣老闆給你高薪及獎勵時,你覺得他是在把你當「得力幹部」,還是夥伴?
上世紀的狹義全球化中,講究的是上下游鏈條關係,頂多可稱之為「合作關係」,其本質還是規範及服從;但在21世紀的廣義全球化中,講究的是各方原動力的匯流,而不是某方的控制及某方的服從。花錢的人不再僅僅是「客戶」或「消費者」,而是企業成長的原動力參與者;投票的人不再僅僅是「選民」或「老百姓」,而是政策原動力的參與方;發薪水的人不再是「老闆」,領薪水的人也不僅僅是「員工」,而是企業中的夥伴。
當今世界,大家都在克服自己的舊觀念,轉化成為夥伴觀念。因此,歐洲各國試圖以夥伴關係打造歐盟,甚至美國在霸權手段中也試圖融入夥伴的作風;GoogleAndroid系統,設計本質上就把其他廠商及用戶當作夥伴,夥伴強,它也強。
而台灣呢,政府現在還處在「我是來照顧百姓的」階段,企業還處在「老闆/員工關係」的階段,商業概念還處在「把客戶服務好」的階段。再過10年,當「夥伴效應」持續在廣義全球化潮流下發酵,台灣與世界的差距將越來越大。
如果政府是來照顧「百姓」的,而不是「公民」自治的夥伴,那麼政府只能越來越臃腫、越來越窮困,而人民也就會越來越像嗷嗷待哺的子女。如果企業家還把人才當「幹部」,不管薪水多高,真正的人才遲早都會出走甚至背叛。如果商家僅止於「把顧客服務好」而未能使顧客願意成為你的夥伴,這商業就無法全球化。
夥伴關係有個天敵,那就是「零和」(Zero Sum)的心態 : 桌上的飯就這麼多,你多吃一口,我就少吃一口。零和心態,可以解釋台灣為何在上世紀的貿易全球化中贏得那樣漂亮。貿易活動,本質上就是做買賣,講究的是買低賣高,只有懂玩零和遊戲的人,才能做一名成功貿易商。
到了生產鏈全球化的時代,台灣人依然可以生存和發光,因為台灣的位置在供應鏈的低端,只要在成本上打敗競爭對手就可以了。台灣保持成本優勢的方法很簡單,老狗玩不出新花樣,還是靠著玩零和遊戲,只是這一次零和遊戲的對象不是外方,而是對著自己人而來壓低員工工資。當成本壓力越來越大時,台灣人祭出的武器,你猜對了,還是零和遊戲,他們把工廠搬到大陸去,那兒的人力成本低。
現在,零和遊戲已經玩到盡頭了,因為全球化已經進入了廣義全球化的新階段。金融、人才、資訊、世界觀、生活方式的全球化,已經不在零和遊戲的領域內了。零和遊戲之外的遊戲,台灣人不會;少數想要突破零和領域而進入品牌、生活方式領域的公司,例如宏碁、Beng QHTC,至今還未掌握徹底打破零和心態的門道。
台灣所謂的經濟轉型,在擺脫不了零和遊戲習慣的情況下,顯得非常的蒼白與無助。人才上,只歡呼台灣人才在外國出頭成為「台灣之光」,不高興看到外國人才在台灣發光;金融上,只希望別人對台灣開放,不允許台灣對別人開放;薪資上,最多只允許國際人才在台灣拿台灣人的薪資,台灣人低,外國人才在台灣就必須低。
如此,誰會把台灣當作夥伴呢?找不到夥伴的台灣,只有回過頭來將零和遊戲進行到底,自己人搶自己人,或以公平正義之理念,強迫自己人吐出嘴中之肉。
今天的台灣,距離廣義全球化的紅利越來越遠,但許多人渾然不覺這裡面有關鍵性的心態問題。哪一天台灣開始懂得用夥伴心態對待世界,那才是台灣再出發的起點。

2013-09-25 中國時報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台灣需要廣義全球化系列三之二 層級式體制文化,台灣的致命傷

 台灣需要廣義全球化系列三之二 層級式體制文化,台灣的致命傷
范疇
以生產價值鏈為核心的狹義全球化,在20世紀末期已經定型;步入21世紀後,世界進一步邁向廣義全球化,也就是腦動力、金融力、世界觀、價值觀的全球化。這一轉折,當年靠著勤奮勞動力、智商力的台灣,馬上就出現力不從心的老態。直到今天,台灣還幻想著依靠它的勤奮和智商重振雄風。
近幾年來,台灣開始出現懷念蔣經國現象,即使是國民黨死對頭的極綠人士,也只會批判蔣經國的政治作為,沒有人敢於否認蔣經國當年的經濟作為。這種「舊情綿綿」,正好凸顯了台灣還沉迷在狹義全球化的「當年勇」心理狀態,而未意識到今天要在廣義全球化的競爭中,台灣過去的長處已經遠遠不夠用了。
台灣要進化,絕對不只是簡單的「心態」問題,而更是「體制」的問題。當然有人會說,心態不改體制就不會改,但無論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終歸來講,體制不變,台灣就只能懷舊而不能前進。
「體制」一詞有諸多涵義,這裡指的是「政府」在台灣的角色,還有普遍存在於台灣各種官方、民間大機構中的「階梯」機制,此處先論後者。
管理學告訴我們,在階梯(或層級)組織文化下,只會出現服從與循序漸進。在上世紀的狹義全球化中,服從及循序漸進正好是全球生產價值鏈下的最佳美德,因此台灣脫穎而出,因此蔣經國得以扣緊世界潮流而發揮。但是到了廣義全球化的時代,這兩種當年的美德,卻變成了停滯的惡因。
今天台灣的年輕人,既不願意服從也不願意循序漸進,但是社會上的體制,無論是政府體制還是民間企業的體制,卻還是階梯層級式的;年輕世代的活力與社會體制驢頭不對馬嘴,因此只能往微型個性化的方向找出路,例如投身於幾個人就能成事的美食生活,而不願意投身於階梯型的組織。
台灣目前的現狀是,階梯式文化的慣性吸納了過量的社會能量及資源,越來越臃腫,而不甘於階梯文化的那一群社會力量,尤其是年輕力量,越來越在地小型精緻化。結果就是,台灣越來越缺少參與廣義全球化的能力。
另一方面,台灣的政府,無論在民進黨還是國民黨時期,都是階梯式的權力組織文化;當然,在這方面,國民黨尤其厲害。當今台灣政府,既沒蔣經國時代的條件,也沒有因應當前世界的彈性,即使有若干具有適當世界觀、價值觀的人士入閣,卻也逃脫不了階梯文化下的詛咒,往往落到「武松進去、肉鬆出來」的慘局。因而,政府這機構反而成了台灣參與廣義全球化的絆腳石。
階梯體制的文化,服從及循序漸進,講到底就是做一個「好學生」。在全球化僅僅是生產鏈的時代,台灣的氣質著實做了一把好學生,也得到了相應的好成績及獎盃。像蘋果公司的史蒂夫賈伯斯、臉書的馬克祖客伯這樣的調皮搗蛋、不服從、拒絕循序漸進的壞學生,在階梯體制下是無法生存的。但是,讓我們放眼今天的世界現實,這是一個壞學生當道的時代,因為只有壞學生才可能打破老階梯,進行破壞性創新。今日即使蔣經國再世,也必先改變體制,才可能有所作為。
當今全世界的媒體中,只有台灣媒體還在用「亞洲四小龍」這個名詞;當台灣還在懷念狹義全球化時代的榮光,動不動就宣布自己要做這個中心那個中心的時候,鄰居們都只敢偷笑。在當前廣義全球化的時代,核心的競爭技能是「去中心化」、「網路結點化」,講究的是人才、資金、資訊上的「魚幫水、水幫魚」雙向融合狀態。在這點上,台灣的心胸與世界觀,差的不只是一點點,而原因就在,這種開放心態,正是階梯式文化下既得利益階層的天敵。
台灣若要再創奇跡,需要一場「文化大革命」;當然,這種叫法太「壞學生」,好學生會叫它為「文藝復興」。革命也罷,復興也罷,反正階梯式文化就是台灣停滯的主因。
2013-09-24 中國時報

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百病之源:抗拒全球化 台灣需要廣義全球化系列三之一

百病之源:抗拒全球化 台灣需要廣義全球化系列三之一
范疇/專欄作家
說台灣抗拒全球化,很多人會不以為然;台灣當年以貿易起家,怎會抗拒全球化呢?然而這點需要細細來辨明。
自從台灣在上世紀70年代參與了貿易全球化而發家以來,40年間所謂「全球化」的內涵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遷,而台灣跟著潮流走到一半就停步了。70年代的貿易全球化之後,緊接的就是80年代的產業(生產)價值鏈的全球化,典型的代表就是戴爾電腦公司(Dell),這一波台灣也跟得很緊。這兩波全球化,我們可以稱之為「狹義全球化」;在這範圍內,台灣發光發亮,其中佼佼者一直續存,包括了台灣引以為傲的機構如台積電、富士康。
然後,90年代開始,全球化由狹義走上廣義,此時產業鏈全球化已經穩固定型,全球化的動力開始深入「軟領域」,例如金融全球化、人才全球化,甚至價值感全球化。就是在這裡,台灣重重的跌了一跤,至今爬不起來。勵志名言說「在哪裡跌倒,從哪裡站起來」,然而有些人只能做到「在哪裡跌倒,在哪裡躺好」。台灣過去20年的表現,顯示的正是它「原地躺好」的功夫;若要站起來,需要驚天一雷。
在狹義全球化的時代,崛起的條件只需要勤奮與智力,那個時代的自我激勵名言是「我又不比別人笨,又不比別人懶,當然我也行」,當年台灣就是靠著這一股勁起來的。但是在廣義全球化的時代,單單勤奮及智力已經不足為恃,它還需要心胸及世界觀。而台灣缺乏的正是開放的心胸和世界觀。
奇妙的是,心胸及世界觀和經濟水準沒有直接關係。一個山裡的窮人,極有可能在心胸及世界觀這件事上,遠遠大於富家子弟,只是前者沒有機會。不好意思、甘冒忌諱的說,台灣許多精英,包括年輕世代中的意見領袖,在心胸和世界觀上,還比不上非洲窮國的同輩。敢於這樣說,乃基於一個事實:非洲窮國的精英人物,不論地位高低,談論本國事務時,大都能超越「自家事」的層次,而用一種世界眼光或世界未來的眼界來介紹、批評本國事務。而台灣的同類人物,卻只有能力把本國事務越談越本地、越談越細,細到外人失去興趣或聽不懂為止。
相對於全球化,就是村落化;再有錢的村落,也就是一個村落。無可諱言,台灣的逐年村落化,與中共的國際打壓有關,但若以此為「就地躺好」的理由,那反而證明了台灣本質上就是一個只有勤奮和智力的地方,缺少了打入廣義全球化的心胸及世界觀。台灣若繼續把問題全數賴到中共的打壓,那台灣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
為什麼台灣會缺少心胸及世界觀?為什麼台灣在廣義全球化的時代中,對外來人才、外來投資、外來價值觀會一貫抗拒?因為台灣太小嗎?因為台灣怕被中國大陸吃掉嗎?我認為這些都只是表面上的理由,而不是深層次的原因。
非常弔詭的,台灣抗拒廣義全球化,不是因為它物理上「太小」,而是因為它心理上「太大」。打個比方,一個高頭大馬的人,固然穿上合適衣服後可以震懾人,但是一個小巧結實的人,倘若衣服合身,照樣可以很神氣。怕的是,身材小巧的人硬要穿上比自己大上號的衣服,那就邋裡邋遢了。歷史強加給了台灣一套大了號的衣服,從內褲一直到外衣,使得台灣一直活在「大國意識」的陰影作祟之下,事事都要和「大國們」對等,一不對等就內部發作,或者就是看不起別人「小國」,心理上無法接受和小國對等。這狀態使得台灣無法將自己在世界上定位,無論在與大陸打交道或與菲律賓、新加坡打交道上,都顯得進退失據。
不稱身的大國意識帶來的大國自尊心,不但阻礙了台灣在世界政治環境中伸張自己的餘地,也妨礙了台灣放開胸懷參與廣義全球化的機會。政治上、經濟上兩邊不搭,長期悶著的台灣,百病叢生,並不足為奇。
台灣必須開始意識到,當年的狹義全球化可以是單行道,但是廣義全球化必須是雙向道;開放心胸及世界觀,才是台灣的康莊大道,而且可能是唯一道路。

2013-09-23中國時報

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APEC 我聚焦ITA擴大談判 美再倡議 GRP延二年

我聚焦ITA擴大談判
記者潘羿菁/台北報導
亞太經合會(APEC)年會將10月初將在印尼峇里島舉行,經濟部表示,今年對台灣最重要的議題在資訊協定(ITA)的擴大談判,若能順利納入APEC部長年會宣言,代表APEC會員國都有此共識,進一步促使12月召開的世貿組織(WTO)貿易部長會議,採取擴大ITA的談判行動。
部長級年會預訂在1045日舉行,今年由經濟部長張家祝及經建會主委管中閔與會;經濟領袖會議則在1078日登場,由前副總統蕭萬長代表出席。今年主辦國印尼將以「重獲動能的亞太區域,全球成長的引擎」為會議主題,涵蓋三大優先推動領域,包括實現茂物會議目標、達成公平的永續成長及促進區域連結性。
經濟部表示,對台灣有重大影響的議題,是ITA的擴大談判,這是美國率先呼籲,亦符合我國利益。
經濟部官員說,自去年起,我國與美、日、澳、加以及星就此舉行實質談判,目前我方規劃把資通訊產品擴大範圍,從上游材料到周邊生產設備也納入,包括光電用保護膜、太陽能電池零件薄膜與半導體用的研磨液等,因此整理起來,至少有100多項產品期望納入。
官員進一步說,ITA等同於是資訊產品的自貿協定(FTA),這也是為何過去台灣與主要國家之間沒有簽署FTA,但是對外貿易的衝擊影響不大的主要原因。以輸美產品為例,有高達66%為免關稅,其中一半以上均為資通訊產品,享有ITA零關稅,因此對台灣尤其重要。
由於WTO杜哈回合談判始終無法獲得重大進展,因此APEC會員體希望,如果先形成APEC共識,在WTO貿易部長會議時,比較容易進一步推動。
不過,據了解,印度退出參與ITA擴大談判,而大陸處在觀望階段,ITA擴大談判是否可以納入APEC宣言?經濟部現在也無法確定。
至於去年APEC海參崴領袖宣言當中,提到的環境商品與服務自由化(EGS),各個會員體確定會在2015年以前,針對綠能產品關稅降至零,而今年則進一步探討降稅的方式。
美再倡議 GRP
呂雪彗
美國將在APEC峇里島年會中,再度倡議將良好法規實務(GRP)制度的執行,再延年至2015年。未來兩年,我國要爭取進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必須積極建立強有力的GRP制度,檢視自由化法規。
美國在APEC的倡議及主導議題愈來愈多,包括美國擬宣布捐贈100萬美元,作為APEC各會員國教育訓練費用,加強各國連結。
此外,美國擬再度提案倡議讓GRP(Good Regulatory Practices)制度延長年至2015年,屆時再度檢視APEC各國執行情形。
官員表示,在6月時,美國曾主動肯定台灣朝建立GRP制度努力,但希望進一步就影響貿易的法規努力。經建會主委管中閔正積極準備,將針對這些議題提出政府回應。
官員說,透過GRP制度可以隨時檢視一國的勞動、金融、投資法規及市場是否開放,對他國企業進入市場時是否有障礙,GRP機制已成為國與國之間洽簽自貿協定(FTA),或進入TPP的經濟整合「強力膠」。透過GRP制度作為國與國之間的窗口,做為溝通管道,讓各國之間法規謀合,達到排除投資貿易障礙目的。
例如,美韓洽簽FTA時,美國也要求韓成立資通訊法規委員會,投資障礙排除委員會等,檢視各項法規制度有無進入障礙。台紐洽簽經合協議時,紐西蘭即對我國要求要有GRP制度的建立。
官員指出,台灣加入TPP或東協的區域廣泛經濟夥伴(RCEP),都必須達到深度貿易自由化水準。但我國機制比較薄弱,若要爭取加入區域整合,必須展現更大誠意,強化GRP制度,展現邁向貿易自由化的決心,法規應以去除貿易障礙或結構改革為目標。
行政院現已建立類似GRP制度,行政命令有天預告期,各部會填報法規影響評估,至於各國成立法規中央統合機制,我則放在政院法規會,法規政策由政務委員審查。
小檔案-何謂GRP
良好法規實務(Good Regulatory PracticeGRP)方案是在2011APEC經濟領袖會議通過,由美國倡議,原本提案執行至今年1月,美國在這次APEC會議,將再度倡議延長年至2015年。
美國倡議GRP制度,目的希望透過法規作業程序改善,促進法規優質化,建立各經濟體高品質法制環境,促使APEC各會員國,積極檢視法規合理化,降低不良法規對經濟的影響,降低貿易障礙,以提升區域內的貿易與投資,帶動企業發展,促進就業與經濟成長。
美國為避免直接干預他國內政,倡議GRP制度成為國與國之間相互的窗口,在彼此洽簽FTA或各種區域協定時,利用GRP機制檢視他國勞動條件、投資障礙,或金融市場開放程度的重要指標。

2013-09-21 工商時報

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產業觀測-離岸風電發展兩極 對台灣的啟示

離岸風電發展兩極 對台灣的啟示
康志堅/工研院IEK ITIS計畫產業分析師
全球離岸風電市場快速成長,2012年離岸風電僅占全球風電市場3.2%,預估2017年將擴大至12%,總計20122017年複合成長率(CAGR)37.6%。唯各地區發展進度不同,今年英國London Array離岸風場落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離岸風場,讓產業界欣喜;中國大陸離岸風電發展卻不順遂,值得仔細探究。
20137月英國London Array離岸風場落成,超越英國Greater Gabbard風場,成為全球規模最大之離岸風場,英國離岸風電累計裝置量由2,516MW提高至3,146MW,更加鞏固英國在離岸風電應用之全球領導地位。
然而,在地球另一端,20109月開標的中國大陸第一批離岸風電特許權招標,個標案至今已過年均尚未開工,顯見當年大陸風電產業積極投入離岸風電的熱潮逐漸消退。預估,20122017年中國大陸風電CAGR3.3%
值台灣近期積極展開離岸風電作業,中、英的經驗可供參考。
大陸發展不順的成因
20136月舉行的上海國際海上風電大會,是今年大陸唯一以離岸風電為主題的展覽會,今年展場面積僅約去年三分之一,大部分參展企業的攤位面積也明顯縮小,參觀人數大幅減少,許多中小型廠商未參加展會,顯示大陸離岸風電近期發展出現嚴重問題。
時間拉回到2010年下半年,當時亞洲第一座離岸風場-上海東海大橋示範風場風光落成。大陸政府緊接著進行總容量達1,000MW之第一批離岸風電特許權標案,採用過去各國未曾採用之電價競標制度,除了技術能力、環境影響評估、財務規劃,電價也是審查項目之一,綜合評比較佳的廠商可取得開發資格,吸引眾多廠商競逐。
在第一批特許權開標後,大陸國家能源局立刻著手規劃第二批特許權標案,規劃容量為1,5002,000MW,預定招標日期為2012年上半年。同時,大陸政府在201010月,提出「十二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訂出2015年離岸風電累計裝置5,000MW之推動目標。
至今,距離第一批特許權開標已經過了年,件標案卻都尚未開工,原先規劃的第二批標案,因第一批標案無任何進展而無限延期。
探究中國離岸風電發展不順利的原因,可以從個方面分析:
成因1.離岸風電牽涉廣,各單位互踢皮球
推動離岸風電設置為國家能源局政策,但離岸風電設置牽涉廣泛,包括漁業、航運、環保、國防等單位,當初規劃時並未納入其他部門意見,以致開標後發現原訂區域有些為自然保育區、有些為軍事用地,需再協調用地。
 成因2.低價搶標業者面對成本大增
件標案之中最高得標電價為每度0.737元人民幣、最低為0.6235元人民幣,相較於先前上海東海大橋風場每度0.978元人民幣相差一段水準,僅較陸域風電收購電價0.510.61元略高,離岸風電成本為陸域風電23倍,明顯是不敷成本。
此外,原先個標案選定的位址,均因與保育區、軍事用地重疊等因素,被迫向外海移動10公里,估計裝置成本會大幅提高,與投標企業當初估算成本產生很大差異。
 成因3.時空轉換,企業無力持續投入
2010年為大陸風電產業鼎盛期,各企業利潤豐厚,紛紛低價搶標以取得進入離岸風電這個新領域的門票,但時過境遷,過去年風電產業供過於求,導致產品價格快速下滑,各企業紛紛由盈轉虧,無法支援持續燒錢、但獲利仍遙遙無期之離岸風場開發。
以當時取得件標案中的件,堪稱大贏家的華銳風電為例:2010年營收為203億人民幣,2012年僅剩45億人民幣;2010年淨利為28.6億人民幣,2012年淨損5.9億人民幣。現階段整體行業營運狀況遠不如2010年,對離岸風電開發意願也大不如前。
2012年底,大陸離岸風電累計裝置量僅有389MW,面對2015年離岸風電累計裝置5,000MW之目標,以目前開發進度幾乎不可能達成,政府仍未提出解決產業發展困境之方案,業界則呼籲全面檢討離岸風電競標制度。
台灣加速趕上的關鍵
大陸離岸風電近年發展不順利,第一批特許權標案開標至今已過年仍無案件動工,相較英國離岸風電的蓬勃發展,大陸發展遲緩,使得得標廠商態度消極,其他配合廠商因不耐久候而逐漸退出。
我國離岸風電示範案於20131月開標,遴選家民營、家國營業者參與示範計畫,預計於2015年底建立首座離岸風電示範機組,2020年完成300MW示範風場,目前各項籌備作業正積極展開,借鏡大陸的例子,有點可供參考進而改進,以加速發展:
 借鏡1.宜有整合機制
離岸風電牽涉層面廣、議題複雜,牽涉許多政府部門,溝通耗時,此為大陸離岸風電開發遲緩的主要原因。而以任務編組方式,成立一個具主導能力之跨部會整合機構,對於開發進度會有相當大的幫助,此為政府可以納入考量之因素。
 借鏡2.適時檢討並修改不合宜法令
大陸離岸風電第一批特許權標案開標價遠低於廠商成本,當初廠商不顧成本搶進以求入場券,而今無力持續投入,使得開發進度停滯不前,大陸政府除了要協助第一批標案廠商解決不敷成本的困境,也需要全面檢討現行制度的適用性,訂出更完善的競標制度,讓下階段離岸風電開發案可以順利進行。
台灣發展離岸風電經驗尚少,各項規範亦未完整,宜參考各國發展經驗,並針對我國環境,及時調整政策方向,排除或修改不合時宜的法令規範,以加速產業的發展。

2013-09-17工商時報